不再「靠天吃飯」!滴灌讓一畝地茉莉花每年增產500公斤、增收近萬元

廣西日報 發佈 2020-07-19T12:27:56+00:00

7月9日,花農李茂昌指著正在滴灌的設施說,以前種花「靠天吃飯」,每隔45天左右才能摘一輪花;現在有了滴灌「加持」,不到一個月就能採摘一輪,保守估計一畝地每年可增產500公斤、增收近萬元。

原標題:

滴灌興產業 「活水」旺鄉村

盛夏,走進橫縣校椅鎮榃汶村茉莉花盆栽扶貧示範園,潔白的茉莉花芬芳四溢。

「我種茉莉花20多年,這兩年才算種出了點『門道』。」7月9日,花農李茂昌指著正在滴灌的設施說,以前種花「靠天吃飯」,每隔45天左右才能摘一輪花;現在有了滴灌「加持」,不到一個月就能採摘一輪,保守估計一畝地每年可增產500公斤、增收近萬元。

李茂昌和鄉親們賴以增收的滴灌,源自後盾單位南寧市水利局為該村修建的節水灌溉工程。

為讓貧困戶儘早脫貧,更好更快地發展經濟,自2017年以來,南寧市水利部門針對榃汶村無地表河、畬地缺水的實際情況,投入462.55萬元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建抽水泵房、蓄水池、輸水管及滴灌帶等設施,於去年5月把灌溉用水送到了田間地頭,為該村增加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52畝。

南寧市在榃汶村通過改善農村水利設施帶動產業良性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讓廣大群眾轉變發展觀念,增強內生動力,實現富農強村。

有了「源頭活水」,榃汶村的扶貧產業很快打開了局面: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花農們摸索出「摘一輪花就澆一次水、施一次肥」的種植方法,當年即實現增產增收;延伸茉莉花產業鏈,於2019年12月投資建設了茉莉花盆栽和蔬菜育苗扶貧示範園,今年疫情期間盆栽產品銷量不減,全村貧困戶均從中受益,「現在每天都有500-600單訂單,保守估計今年銷售額將超過500萬元。」示範園負責人譚吉良說。

至2019年底,榃汶村集體經濟收入11.5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3400多元增至1.3萬餘元,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28%;預計2020年,該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20萬元。

水利設施改善了,生產用水保障了,產業發展起來了,鄉村興旺起來了。2015年以來,南寧市突出抓好水利工程補短板,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3.5億元,針對貧困村的實際,重點開展了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壩、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鄉村振興夯實水利基礎的同時,向群眾傳遞節水優先,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理念。

在隆安縣喬建鎮龍堯村,投資421萬元的龍堯畔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依託靠鄰龍虎山的自然地理優勢,種植酸梅1131.9畝、水保林281.5畝,封山育林1.2萬畝,走出了一條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實現生態保護、以種植經果林產業實現脫貧致富、以生態旅遊開發實現鄉村振興為主線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橫縣那陽鎮寶華村,110畝茂谷柑扶貧產業基地的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在未來幾年裡可為當地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年均增收27萬元;

在隆安縣丁當鎮定坤村,飲水安全、灌溉渠道、山塘加固、高效節水、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等25個項目相繼實施,並整合產業發展資金380萬元,用於與企業合作發展火龍果、沃柑、甘蔗種植,使該村村級集體經濟每年收入達30.4萬元;

……

「改善水利設施給貧困村帶來的不只是更為高效便利的農業用水,更是轉變傳統觀念的『源頭活水』。」南寧市水利局局長李偉進告訴記者,在加快補齊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短板、認真落實水利惠民政策的同時,該市探索出一條以基建帶動產業、轉變發展觀念的路子,助力解決扶貧產業發展中面臨的技術瓶頸和觀念更新的雙重難題,有效推動農村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報紙版面截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