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嘴上經常說戒菸的人,往往戒不掉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7-31T18:34:25+00:00

往往經常抽菸的人都知道吸菸有害身體健康這個道理,甚至相當一部分菸民曾經試圖戒菸,可是能夠成功戒菸的人是非常少的,這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菸草行業是一個利潤空間很大的行業。不僅僅是因為這個行業被徵收了高昂的消費稅,還因為世界上的菸民群體是非常大的。

往往經常抽菸的人都知道吸菸有害身體健康這個道理,甚至相當一部分菸民曾經試圖戒菸,可是能夠成功戒菸的人是非常少的,這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呢?

負面情緒

上個世紀心理學家對成癮的界定還僅僅只是毒品成癮,但是到了這個世紀,心理學家已經開始用行為上癮來描述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物品產生的癮症了,致命的行為上癮有菸癮、網癮等等。

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神經學家肯特.貝里奇對小鼠做了一個實驗,他給小鼠餵美味的糖水,然後小鼠會舔嘴唇,這個動作代表的是小鼠很愉悅。

他還觀察到喝糖水的時候小鼠腦袋裡會分泌多巴胺,於是他使用了阻斷小鼠分泌多巴胺的藥物,然後發現小鼠不再尋找糖水了,但是如果他給小鼠餵糖水的話,小鼠還是會很喜歡。

這個研究證明了導致上癮的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戒菸的人在抽菸的時候不一定會產生快感、感到快樂,但是如果他們不抽菸就會感受到痛苦,他們之所以復發,是因為他們的渴望驅使他們避免他們感到痛苦。

我們在理解任何一種行為成癮的時候,都要記住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人類的成癮一定和負面情緒有關。

負面情緒是成癮的觸發機制,可以說抽菸的人是在通過抽菸來緩解孤獨、空虛、寂寞、煩惱、痛苦這些負面情緒,也就是說,他們建立了緩解情緒和抽菸之間的聯結機制。

這種情況可以形象地形容為「他們愛上了錯誤的人」。

當他們開始戒菸之後,他們的負面情緒就會喚醒他們想要抽菸的慾望。

在行為上癮中有一個階段叫做戒斷反應,這個階段特別容易復發,這是因為戒菸的人缺乏良好的替代物,這種情況可以形象地形容為拒絕愛錯誤的人,然後選擇愛正確的人。

戒菸的人可以試著在想抽菸的時候嚼口香糖。

環境

環境是成癮的第二個觸發器,為什麼人們都知道過度消費是不好的,還是在不停地買買買呢?因為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提醒人們買東西。

為什麼戀愛中的人分手以後離不開微博「視奸」呢?因為對方的微博號不會消失。

放在戒菸的人身上也是這樣的,生活中能夠觸發他們想要吸菸的環境太多了,越是使用意志力克服自己吸菸衝動的人,反而越早失敗。

心理學家溫迪.伍德對習慣的研究很深入,她是這麼形容意志力和習慣的:

「意志力就像看著美味的巧克力餅乾又拒絕它們,而良好的習慣是一開始就讓你身邊沒有這美味的巧克力餅乾。」

相信大家一定都了解過運動的穿戴設備,或者是微信的運動步數,當我們關注這些數字的時候,我們就會量化我們的行為。

對於戒菸的人來說,使用意志力意味著時間被量化了,他們感受的心理的主觀時間遠遠長於客觀的物理時間,就像期盼月底發工資的人那樣感受的度日如年。

不僅如此,我們在決策過程中不管有多搖擺,導致我們最終決策的都只會是做決策那一刻我們內心的想法,這意味著無論戒菸的人堅持了多久,只要他有一刻沒有忍住抽菸,那麼他就會復發。

停止機制失效

行為上癮意味著我們的停止機制失效,比如說遊戲成癮的人,他沒有最後一把,他的停止機制失效了。放在戒菸的人身上,他們難以選擇最後一根煙。

為什麼停止機制會失效呢?

首先是因為戒菸的需要抑制戒菸的衝動,導致了吸菸的想法的喚醒,在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丹.韋格納讓人不去想白熊,一旦想白熊,就搖鈴鐺,結果鈴鐺一直響個不停。

後來他告訴實驗對象,想紅色的大眾汽車會有幫助,實驗結果是搖鈴鐺的人數少了一半。


這個實驗被描述為白熊效應。實際上不是人人都會出現白熊效應的,只有那些不善於處理自己想法的人才會出現白熊效應。

比如說不去想白熊,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那就是在腦海里不斷重複其他的想法,就像一直在腦海里念蘋果那樣。

因為蔡格尼克效應,這個效應使用的是研究未完成事件對人們的影響的心理學家蔡格尼克的名稱,和這個效應有關的是蔡格尼克循環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循環呢?

因為抽菸這件事情不像寫作業一樣具有明顯的終點,戒菸的人會不斷地對自己說「抽完這根煙我就不抽了、就一根」。

抽菸本身就是一個未完成事件,想要戒菸的話,就不要去賦予最後一根煙意義,隨便一根煙,它就應該是最後的那根。

戒菸還是很有難度的,因此最好在一開始就避免因為跟風、心情不好抽菸,菸草的味道是很嗆人的,之所以有那麼多人成癮,往往是因為他們總是選擇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抽菸。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