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綴連成藝術品 福州青年重拾失傳技藝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0-08-02T23:18:38+00:00

福州高樓米線作品玲瓏潔白,栩栩如生。中新網福州8月2日電 公雞、天鵝、亭台樓閣…8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高樓米線非遺傳承基地,記者看到了福州高樓米線代表性傳承人陳國銳的作品。

福州高樓米線作品玲瓏潔白,栩栩如生。 呂明 攝

福州高樓米線作品玲瓏潔白,栩栩如生。 呂明 攝

中新網福州8月2日電 (葉秋雲)公雞、天鵝、亭台樓閣……一個個以米為線綴連成的福州高樓米線作品玲瓏潔白,栩栩如生。8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高樓米線非遺傳承基地,記者看到了福州高樓米線代表性傳承人陳國銳的作品。

高樓米線,是福州市長樂古槐鎮高樓村獨有的民間技藝。據查,它出現的歷史已有上百年,由於各種因素,期間斷檔與空白近70年時間。後來,「80後」青年陳國銳將消失超過半個世紀的民間技藝摸索著重新恢復,目前,他是高樓米線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福州高樓米線作品。 呂明 攝

陳國銳與高樓米線的不解之緣還得從一位海外回來的老華僑說起。

2016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華僑從海外回鄉過春節,跟高樓村村民們聊起了高樓米線的故事。聊天中,老華僑感慨道,現在,高樓米線就這麼銷聲匿跡了,年輕人都不知道它是怎麼回事,很可惜。他希望高樓村有人能夠挺身而出,將高樓村獨有的民間技藝繼續傳承和延續下去。

陳國銳正在修繕作品。 呂明 攝

「在這之後,我的家人聊起這事兒,我覺得自己本身是美術相關專業畢業的一個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把村裡的優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有了想法的陳國銳便主動去拜訪這位老華僑,詢問高樓米線的做法和技巧。

查閱文獻,根據僅有的資料和老一輩的口述進行反覆探索、更改,陳國銳終於將在歷史舞台上曾銷聲匿跡數十年時間的高樓米線技藝拾起,讓高樓村曾經非常鼎盛的特色祭祖景象重現。

陳國銳正在挑選合適的米粒。 呂明 攝

據悉,高樓米線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最為鼎盛。當時每年正月,高樓村幾百戶人家,家家都要製作一件米線作品放在祠堂祭祖。而後,誠心祭拜祖先、祈求豐年的行為逐漸演成為富有風情的民間技藝展覽。久而久之,高樓村的正月祭祖聲名遠播。

2017年,高樓米線的知名度再次打響,祭祖時,海內外鄉親紛紛慕名而來,就為了看一眼這失傳已久的老工藝品。「能容得下上萬人的陳氏祠堂,那年我自己都擠不進去了。」陳國銳回憶。

陳國銳與高樓米線作品《雄雞報曉》。 呂明 攝

在陳國銳的工作室,有一個高樓米線作品是一匹正在奔騰的駿馬,由於小朋友的不小心,作品被破壞,陳國銳正在修繕。一手拿著作品,一手拿著一個夾子,輕夾一粒米,輕沾糯米製成的漿糊,然後粘接,每一個動作都需要格外小心、細緻。

陳國銳表示,現在他選用的是市場上顆粒比較長的泰國茉莉香米,因為它整體比較潔白,長度大於7毫米,比較適合製作成高樓米線作品。

「買回來的米,還得再篩一遍,大米里斷掉的、有裂紋的、短的、不透明的米粒都不適合。」在陳國銳看來,歷史流傳下來的步驟要儘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挑選的米粒比例一定得完整,作品呈現的效果才會好。

陳國銳與福州高樓米線作品。 呂明 攝

完成一個作品,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陳國銳介紹,以作品《雄雞報曉》為例,整個作品從選擇米粒到完成,每天平均用8個小時製作的話,將近一個月才完成。「製作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高樓米線帶給我的匠人精神,可以讓浮躁的心慢慢靜下來,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

在陳國銳的努力下,高樓米線於2018年正式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福州「古老又年輕」的非遺項目。

陳國銳認為,僅有他一人會做高樓米線,遠不能讓高樓米線長久留存。後來,在多方的推動配合下,古槐中心小學成立福州高樓米線傳習基地,陳國銳擔任這一技藝的傳承教學老師。現在,當地的小學生不僅了解了這一傳統,孩子們還創意地將色彩帶入到高樓米線的製作當中。

陳國銳表示,為了推廣這一技藝,他還會多參加一些省內外的展會,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技藝的存在。海外的話,高樓村有很多在外的華僑,他們有考慮通過海外同鄉會去聯絡,把這一項技藝帶到海外去展示。

2020年6月,福州高樓米線非遺傳承基地被評為「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示範基地」。但是,高樓米線的傳承、發展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

陳國銳說:「身為家鄉的一分子,我有必要去傳承這項技藝,再苦再難也要扛起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