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讓人傻傻分不清的「證」和「症」,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國家庭報 發佈 2020-08-03T21:13:16+00:00

通假字,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就是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而在中醫中也有很多意思相近的字,也會讓人搞不清到底該字為何意。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通假字,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就是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而在中醫中也有很多意思相近的字,也會讓人搞不清到底該字為何意。

今天,我們就來嘮嘮中醫中的「證」和「症」。


辨證之首,注意主症

關於中醫中的「證」和「症」,國醫大師王世民是這樣解釋的:中醫講方和證之間是緊密聯繫的,無論哪個學派醫治,最後都要給病人診斷出來是得了什麼證。比如陽虛,脾胃虛寒證,或者脾胃濕熱證,每一個證都有一個和它相對應的方子,這個關係就叫做「方對證」。但是一個方子裡面有好幾味藥,病人的得的病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因為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和自身的身體素質等因素都會影響他的證候表現。就拿感冒來說,有的病人表現出來的就是咳嗽,應該用治表的藥,比如桂枝湯,桂枝加厚朴、杏仁,因為厚朴杏仁是治咳嗽、祛痰的,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的「藥對症」。只有這樣才能把病、證搞清楚,把方和藥對應準確,用起來效果才會好。

中醫的「證」和「症」


雖然王老講了方對證和藥對症的「Zheng」是兩回事,但是好多小夥伴還是對我們中醫文化表示很懵逼,表示王老講的很是專業,所以小編來給大家說說這「zheng」到底該怎麼理解。


辨證中證,注意聯繫

「證」,是指疾病的證候,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判斷準確的「證」,常常可反映出疾病的屬性,病變的部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正氣的虛實。如風寒表實證,其病因是「風寒」、病性屬「實」、病位在「表」;又如心陽虛血瘀證,其病位在「心」、病因病性是「陽虛」與「瘀血」。所以,證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此外,有「證候」一詞,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含義。


一是證候就是指證,為證的俗稱。


二是證候為證的外候,一般指代表某證的主要症狀、舌象,脈象等,即某證反映出來的現象總稱。


三證候寓有證之火候的意思,提示病情的發展傳變趨勢。


症,即症狀、病症。是指疾病所反映出的一些現象,是病人主觀上的異常感覺和反應,例如頭痛、胃痛、發熱、咳嗽、噁心、嘔吐等。症狀雖然往往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質,但單憑某一症狀是不能提供一個完整的病和證的概念的。因此,症是機體有了病變的客觀表現,是判斷疾病,進行辨證的主要依據,所以,《辭源》說:「症俗字,讀如正,病之徵驗也。」


中醫的「證」和「症」

還是不明白?沒關係,小編給你舉個例子。


小故事:小明和小紅同時患有感冒,症狀均為頭疼、打噴嚏、流鼻涕,於是他們找王老看病,王老經過診斷,得出的結論是:小明所患為風寒感冒,小紅所患為風熱感冒,所以針對他們的病情開出來不同的方子。


分析:方對證,就是指小明和小紅得了不同屬性的感冒,小明是風寒感冒,小紅是風熱感冒,根據「證」不同,所以定了不同的方子。而藥對症,則指,在小明風寒感冒的基礎上針對感冒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對方子藥物的種類、用量進行定量、調整。


辨證之性,注意兼症

這也就解釋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問題。即在疾病治療上,如果證型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治療方法也不同;如果證型相同,即使是不同的疾病,治療也相同。


藥對症是方對證組成的基礎,方對證是藥對症的有機結合。無論是證,還是症,在疾病的治療上,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臨床之時,不可偏廢,而宜權衡輕重、主次。中醫之難在於此,中醫之貴亦在於此。


來源:三昧三省 杏林晉彩

文:梓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