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大爆炸,CNN果然開始帶節奏

光明網 發佈 2020-08-07T12:16:05+00:00

美國CNN和《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最新報導顯示,此次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的化學品大爆炸事件,與一艘被一名俄羅斯商人租來運送化肥原料硝酸銨的貨輪有關。其中,美國CNN專門在其標題中突出了「俄羅斯」。《紐約時報》則比較克制,沒有在標題中點出俄羅斯。

美國CNN和《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最新報導顯示,此次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的化學品大爆炸事件,與一艘被一名俄羅斯商人租來運送化肥原料硝酸銨的貨輪有關。

其中,美國CNN專門在其標題中突出了「俄羅斯」。《紐約時報》則比較克制,沒有在標題中點出俄羅斯。

所以,俄羅斯到底與此事有多大關係呢?

從CNN和《紐約時報》的報導來看,不少來自黎巴嫩的官方記錄以及貨輪船員的檔案顯示,此次的爆炸確實與一艘在2013年時被一名身在賽普勒斯的俄羅斯商人所租用的貨輪有關。

這些資料顯示,在2013年的時候,一艘載有約2700噸化肥原料硝酸銨從東歐國家喬治亞的海港城市巴統出發,準備前往非洲國家莫三比克的俄羅斯籍貨輪「MV Rhosus」。

但由於租用這艘貨輪的俄羅斯商人出現了資金方面的困難,讓貨輪的俄羅斯船長自己想辦法完成剩下的航程。於是,該懸掛歐洲小國摩爾多瓦國旗的貨輪便在船長的安排下停靠在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海港,希望在那裡接一些額外的工作。

(圖為美國CNN對此事的報導,該報導在標題中突出了「俄羅斯」)

然而,從《紐約時報》的報導來看,船長的計劃落空了,因為這艘有著30-40年船齡的貨輪太老了,導致貨輪無法接下當地運送重型機械的工作。同時,黎巴嫩當局發現這艘貨輪存在不少違規的問題,不適合航行,也沒有支付港口使用費。當時船上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籍船員,也同樣因為資金的問題發生了衝突,並找當地投訴了彼此,導致這艘貨輪被黎巴嫩當局給扣下了。期間,有6名船員棄船回國了。但船長以及3名烏克蘭籍的船員卻被扣下了,要求他們還清欠港口的債務。

CNN和《紐約時報》的報導在寫到此處時,都提到了這艘船的船長曾經向俄羅斯官方以及俄羅斯駐黎巴嫩大使館求助的情節。但根據這名船長的回憶,俄羅斯在黎巴嫩的大使館並沒有提供幫助,而且態度並不友善。

同時,最初租用這艘貨輪的那個商人,也聯繫不上了,似乎是徹底放棄了這艘貨輪,給貨輪供貨的供貨商也聯繫不上他。結果船長只能自己想辦法,開始通過出售船上剩下的燃料來籌集資金,僱傭了律師,希望早日解套。

(截圖為《紐約時報》對這艘貨輪遭遇的報導)

在2014年8月,黎巴嫩法院出於同情這些船員的遭遇,判決他們可以被釋放回國。此時,最初租用貨輪的那個商人也出現了,給他們支付了回國的費用,但並沒有支付欠下他們的工資。CNN則在報導中提到,當時船長與律師的往來郵件還顯示,貨輪上的硝酸銨在2014年時也已經被黎巴嫩官方從船上卸了下來,並儲存在了港口的倉庫里。

而在2014年之後發生的事,不論是CNN還是《紐約時報》的報導中,都再沒有提到俄羅斯。從《紐約時報》的報導來看,原因也很明顯,因為接下來的6年里,如何處置這艘貨輪以及那2700噸硝酸銨,都是黎巴嫩官方的負責範疇了。這恐怕也是這家美國媒體沒有像CNN那般,在標題中刻意突出「俄羅斯」三個字的原因。

(圖為美國《紐約時報》對此事的報導,該報沒有在標題中突出「俄羅斯」)

而大量黎巴嫩方面的官方記錄顯示,在這6年里,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的負責人,以及黎巴嫩海關的資深官員,曾經多次警告和呼籲政府儘早移除那艘貨輪以及港口儲存的2700噸極為危險的硝酸銨,其中在2014年-2017年間,僅海關官員就向黎巴嫩法庭發出了6次申請,詢問該如何處置此事。

《紐約時報》還提到,貝魯特港口的一名負責人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稱,他曾經一度聽說這些硝酸銨要被拍賣掉,還有人曾經建議把這2700噸也可以用來做炸藥的硝酸銨捐給黎巴嫩軍隊,但最終也是什麼都沒有發生。

(圖為黎巴嫩一位議員貼出的海關詢問法庭該如何處置貨輪的信件)

那名已經放棄這艘貨輪的船長亦表示那2700噸硝酸銨如今在黎巴嫩發生爆炸,主要責任在黎巴嫩方面,其次是當初導致那2700噸硝酸銨出現在黎巴嫩的那個商人。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在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那名船長就說:「他們本可以擁有長勢喜人的農作物,而不是一場大爆炸」。

該船長還稱,他曾經聽去過貝魯特的朋友說,他們的那艘貨輪在2015年或2016年時,因為船上進水已經沉沒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