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印度電影走向全球的開掛攻略

時拾史事 發佈 2020-08-07T16:15:20+00:00

印度就不可謂不是這樣的一號選手,雖然很長時間內印度電影都沒能擺脫得了模仿歐洲、迎合西式觀眾的框架,但是到了21世紀以來,印度本土的電影製作水平便如同開了掛一般蹭蹭蹭往上走,哪怕是對該國一向吝嗇好評如中國,提起近十年來印度的電影產業,也不得不豎一豎大拇指,放眼到全球,印度電影的影響也日漸增大,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的銀幕上,印度電影的受歡迎程度無疑要比中國電影大得多。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親愛的讀者老爺大家好,上回的故事我們說到了印度電影從起步到獨立再到成熟的過程,雖然電影拍攝技術和電影工業都是跟在歐洲人腳步後頭髮展起來的,但是一旦技術學到手,產業初具規模,藝術創作這種東西就沒有先後之分了,後來者還有可能"坐享"先行者的經驗而當了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印度就不可謂不是這樣的一號選手,雖然很長時間內印度電影都沒能擺脫得了模仿歐洲、迎合西式觀眾的框架,但是到了21世紀以來,印度本土的電影製作水平便如同開了掛一般蹭蹭蹭往上走,哪怕是對該國一向吝嗇好評如中國,提起近十年來印度的電影產業,也不得不豎一豎大拇指(槓精除外),放眼到全球,印度電影的影響也日漸增大,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的銀幕上,印度電影的受歡迎程度無疑要比中國電影大得多。所以,接下來我們不如來看一看印度電影是如何領先於該國其他的產業走向全球,並且好評如潮的。

首先,讓我們打開一部印度電影,能讓濃厚的南亞氣息直衝腦門的,一定是具有咖喱口音加咖喱音調的音樂。如果說一杯孜然味的奶茶依然不足以讓你提起十二分的精神進入到印度人的世界裡,那麼歌詞燙嘴、節奏震天靈蓋、比嗩吶穿透力更強的印度音樂一起一定可以做到,隨著這種強悍洗腦的音樂映入眼帘的,多半是各處關節都能靈活旋轉的舞姿,私以為頸椎病這種困擾90%用戶的職業病在印度沒什麼市場(IT業除外)。若沒有聽過幾首印度本土的神曲,是沒有資格評價南亞居民基因裡面就帶有尬舞成分的,因為印度神曲,神就神在任何人任何時候入耳都會萌發起載歌載舞的衝動,尤其是脖子以上以下總想做一道錯位相減——為了驗證這一結論我已經親自貫耳了數手揚名天下的印度神曲,至今脖子和舌頭都還企圖掙脫大腦的控制。(如有好奇者推薦聆聽《我在東北玩泥巴》一曲,配合MV使用效果加倍)不過,自08年以後,印度的電影製作者們似乎也意識到了"萬物不如跳舞"這個梗在印度電影中太過頻繁甚至俗套,單純能夠吸引印度觀眾的本土音樂很難引起海外受眾的廣泛認可,為了讓印度電影更好地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配唱片段在印度電影中大幅減少,此舉令印度國內觀眾非常不滿,甚至掀起了一場拯救電影配唱音樂的運動,他們說,印度電影的精髓便在於敘事性的歌唱(即劇情發展靠演員唱歌來交代),恰恰是這些音樂讓印度電影別具一格,而海外觀眾也沒有他們想像得那樣無法接受文化的差異性,只有保留原汁原味的印度性特徵,才能保留印度電影的真正魅力,而並非盲目迎合全球市場,造出來平庸無奇的東西。

與特色神曲和熱情尬舞是一個道理,印度電影當中體現的"印度性特徵"正是其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成功的印度電影在劇情中能夠坦然呈現屬於其民族文化的獨特色彩,而非刻意強調,宗教和民族的複雜性就是印度電影常常作為素材的內容。被稱為宗教博物館的印度宗教問題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混亂,而根據印度政策對宗教採取的寬容態度,電影業也願意直面社會上棘手的宗教問題,只要電影的主基調不偏離和平、大愛、團結這樣的正確方向,哪怕是涉及印巴之間的對峙依然可以被允許,對種姓制度的反感和批判也是正確導向。在中國頗受關注的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就講述了一個篤信哈奴曼神的印度男子救助了一名來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少女,既沒有因為其信仰為異忌諱,也沒有因為女孩來自敵對國家而怨恨,反而竭盡全力保護女孩悉心照顧,表達了超越國界、無關信仰的寬容大愛思想,這種價值觀不僅符合印度宗教寬容、信仰平等的倡導,也符合世界peace and love的主旋律,在全球受到歡迎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突破宗教的束縛、大膽取材於深不可測的宗教寶庫,無疑是印度電影的成功秘訣之一。

此外,敢於直面社會問題、拍攝角度獨特也是成功的印度電影出彩之處。真正有意義、深刻的電影作品應當是社會的鏡像,能夠將人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掙脫的慘痛現實濃縮至銀屏,以期引起觀眾們的共鳴與全社會的反思。怎樣將殘忍的社會現實講成一段不落俗套的故事,在人們置身其中又難以發覺的地方獨運匠心,才是電影製作者最值得挑戰的任務,如今國內有太多粗製濫造的電影片子,打著直面社會的旗號卻仍在唱著陳詞濫調,能夠成功的影片屈指可數。而印度在這一點上相對要成功得多,印度的社會矛盾、尖銳之聲比中國更為嚴重,然而其影片卻取材廣泛,如反映公共衛生落後問題的《廁所英雄》,空巢老人問題的《老爸102歲》,女性爭取權利的《紅粉烏托邦》,這些影片都取材於最普遍的社會現實,也並無過分偏激敏感的話題,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來自最普通身邊的靈感才是最頂尖的藝術。印度所面臨的社會現實並非不能在全球範圍內引起觀眾的共鳴,人的悲喜並不相通,但是藝術的感染力可以。

還有一點,印度電影所表現出來的豐富誇張的情感表達,也是其"印度性"的魅力所在。印度雖然宗教種類繁多,但與世俗化的感情文化並不衝突,人們的奔放、飽滿、極致的宣洩,都是南亞特有的審美體驗,他們與中式的內斂中庸不同,也區別於歐美的個性主義,這種大膽的表露和特殊的色彩,只要分寸把握得當,也是在海外得到欣賞的必殺技。用一句教科書式的話來概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不經意的本我表達恰恰是最直擊心靈的優異之處,於印度如此,於任何國家都是如此,印度電影製作者始終在鬥爭與反思中領悟這一道理,如英殖民時期模仿西方式的拍攝手法雖然能夠迎合一部分觀眾,但是永遠實現不了超越。想要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就必須使用屬於自己的工具。最重要的一點是,許多印度電影製作者已經有意識地脫離單純的形式包裝、強行搞笑,而是將深層次的思考和對現實關懷的責任融入到電影的主題中,俗套的話說,用一顆真誠的心做電影。

而今印度電影在國際的影響力超乎我們的想像,實際上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印度遠不如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參與度深刻,但文化這一軟實力卻為印度的國家形象起到了不少正面作用,爭取到關注和認同。這對於國際環境一直不怎麼樂觀的中國來說,是一條值得借鑑的點子,中國的電影業理應創造出更好、更具有"中國性"閃光點的作品,這些閃光點自然不僅要感染國內觀眾,也應該讓全球範圍內感受到中式的電影魅力。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