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病毒走了,強迫症來了

健康界 發佈 2020-08-08T16:43:00+00:00

然而很多人發現,疫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似乎沒那麼容易消除。在醫院心理諮詢室,年輕女孩莉莉遲遲不敢落座,因為擔心醫院的椅子上有新冠病毒。

作者:豹耳健康

「我剛才有沒有蹭到垃圾桶?」

「池子裡的水又濺到我手上了,重洗!」

「...最後一遍,1.2.3.4...最後一遍...」

隨著防疫進入常態化,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趨於正常。然而很多人發現,疫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似乎沒那麼容易消除。剛剛上文提到的一幕,常常在我們身邊發生。

在醫院心理諮詢室,年輕女孩莉莉遲遲不敢落座,因為擔心醫院的椅子上有新冠病毒。

「我覺得哪兒都有病毒,什麼都不敢碰。」莉莉說,疫情期間一旦從外面回到家,她就會反覆地洗手、洗澡、洗衣服,甚至把手搓破。她坦言,自己也很痛苦,但就是無法控制。

「她的表現已經是強迫症了。」心理專家說,這是患者對疫情過度擔憂造成的,凡事總會控制不住地往壞處想,患者無法自行從恐懼憂慮的情緒中走出來。

專家表示,對於疫情存在擔憂是正常的心理表現,在疫情期間留下的好的衛生習慣應該繼續保持,但過度地擔憂恐懼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那麼,哪些行為是精神病學意義上的強迫呢?強迫症通常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強迫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是指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是多餘的。但是強迫觀念是突然出現的,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患者也會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動,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

在強迫觀念下,各式各樣的想法、衝突和觀念會在腦中反覆出現,並且給個人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很多事情正常人想一想就放下了,而強迫症患者則會一直深陷其中。

強迫有時還可能是一種類似於「衝動」的感覺。比如開車看到紅燈時,就會有一種衝動,想一腳把油門踩到底,衝到馬路對面去。雖然自己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並且也不會真的這樣做,但腦子裡總是出現這些衝動。

除了強迫觀念,強迫還包括強迫行為。強迫行為是指重複、刻板的外在行為、動作或內隱的精神活動,是患者為了減輕不快感或焦慮情緒而採取的自主行為。

比如工作時會對某個數字反覆核對,明明心裡知道已經核對清楚了,但又總擔心「萬一不對怎麼辦」,於是又反覆檢查,直到最後自己也分不清到底結果對不對。

強迫症的發生一般與一個人的性格有關。過於執著、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容易出現強迫。因此需要適度調節自己的生活目標和需求。強迫也與一個人應對生活壓力的方式不當有關,所以要學習一些讓自己放鬆的療法,例如正念療法。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大腦過度使用,避免過度糾結於某一件事情,或者對某些事情過度恐慌,這些都能幫我們積極地預防強迫疾病。

並不是所有的強迫症狀都是強迫症。如果強迫的表現出現時間很短,對生活影響不大,那麼可能只是出現了強迫症狀,通過自我調節放鬆就可以解決。如果強迫的表現達到了嚴重的程度,出現頻率很高,大概一天中占到一個小時以上,影響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去看專業醫生。如果強迫的程度和狀態都達到了符合疾病診斷的標準,這時就可能不只是強迫症狀,而是強迫症了。

(1)行為改變

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如何應對強迫反應呢?首先,最容易改變的便是行為,行為上的調整。第一,規律生活作息;第二,適度身體鍛鍊;第三,安排娛樂活動;第四,減少信息過載,減少手機刷屏。第五,尋求家庭和社會支持。

(2)情緒調節

在疫情後的應激狀態下,我們會出現一系列的情緒反應,焦慮、恐慌、悲傷、憤怒、無助、抑鬱等,這些情緒偶爾出現,並不持續,並沒有造成很大影響時,我們可以接納這部分正常的情緒反應,而不是與之對抗。通過接納正常情緒反應,我們的情緒反應會自然消退,而不是不斷飆升,反而如果我們壓抑和否認情緒,情緒反應會更為嚴重。

(3)認知調整

我們需要學習和了解疫情相關防護知識,我們有了準確的知識儲備,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恐慌中。我們需要接受風險,因為風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能地認為什麼都是我負責。

(4)軀體應對

如果我們既往身體健康,檢查沒有發現異常,首先接納軀體反應,適當減少對軀體症狀的關注,而是關注當下,關注我們自己的呼吸,通過正念的身體掃描看看我們的軀體化症狀如何加重,減輕和消退。

身體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出現心理問題也不要怕,如果無法獨自解決,要及時求助,通過專業的場所和專業的方法去戰勝難題。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