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精準長效機制打造完備文藝人才培養體系

文匯網 發佈 2020-08-09T09:41:53+00:00

在今年舉辦的《「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上,有一處必「打卡」的「網紅牆」,那就是唯一一部入選的書法作品《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在今年舉辦的《「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上,有一處必「打卡」的「網紅牆」,那就是唯一一部入選的書法作品《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1649名援鄂英雄的名字被一一記錄,讓觀者心生敬畏。作為創作者,青年書法家張豐於去年底入選第二屆「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他接受這次挑戰,不但有幸以創作致敬抗「疫」英雄,更實現了個人技法和格局的突破。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上海以全國首創的「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培養計劃」)為引領,正迎來豐碩成果。首屆入選「培養計劃」的43名文化青年人才,經由市委宣傳部及其所在單位協會制定的「一人一策」方案精準培養,已有80餘人次獲省部級以上及國際專業獎項;12人入選國家及上海市人才培養類計劃;15人獲國家及上海市榮譽稱號;他們的身影更活躍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影《攀登者》等重磅「上海出品」之中。

去年10月第二屆「培養計劃」啟動,又有30位文藝人才入選。這一頂層設計不僅令青年人才受惠成長並在所在院團、機構、領域形成引領示範,還與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一團一策」、高校文教結合工程以及上海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節展賽評形成人才培養的疊加效應,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的生力軍。

電影《攀登者》海報

藝德培養+配套資金+項目推進,形成人才培養精準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上海文學藝術獎」時隔12年重啟的一大突破,就是推出「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以頂層設計著眼文學藝術的明天,成為上海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

此前,圍繞青年人才的培養計劃、研修班雖有開展,但鮮少以連續數年為一個周期、打破文化藝術領域、制定專屬方案精準培養。在業界專家看來,這契合了文化藝術領域人才成長特點——深耕細作,以服務扶持為底色。 得益於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的成功探索,「培養計劃」用更精細化的「一人一策」,以德藝雙馨為目標全面提升素養,為青年人才的創作、展示和演出提供「一對一」導師輔導、專項資金支持和資源平台,鋪設「為人民抒寫、為時代立傳」精品力作的綠色通道。「培養計劃」還打通文藝領域,舉辦青年文藝家主題沙龍,提供一方拓展視野的交流空間,促成了音樂、美術、戲劇等領域人才的「跨界合作」。

德藝雙馨,德為藝先。首屆學員感慨收穫最大的莫過於針對藝德修養的兩次專題研修班。2016年「學習總書記講話,體驗井岡山精神」研修班,學員穿上軍服,重走紅軍「挑糧小道」;2018年「增強藝德修養,學習紅旗渠精神」研修班則讓學員親身感受紅旗渠這一條「人工天河」的偉大奇蹟。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給予學員強烈的心靈震撼。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製作人崔軼,在 「培養計劃」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培養計劃令我從沒有信仰到有信仰,讓我有了創作目標的源頭動力,時時刻刻關注民生、紮根生活。」

「培養計劃」還通過具體項目扶持的配套資金和「一對一導師」,使青年人得以在專業力量的跟蹤指導下,踏實聚焦業務與創作的精進。網絡作家血紅幾天前剛與自己的導師、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揚見了一次。從網絡玄幻寫作轉場現實題材創作,楊揚對他聚焦上海郊區青年農民生活狀態的「冷視角」給予肯定,這讓他在轉型嚴肅寫作的道路上更有動力和方向。

江南崑曲《臨川四夢》

成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傳承傳播生力軍

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中,上海清晰勾勒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重點任務。三年來,一批影視、文學、美術、舞台藝術作品集中問世,人們驚喜地發現,入選「培養計劃」的青年文藝家,成為傳承傳播的生力軍。

一部紅色題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電波」熱潮,兩位主演朱潔靜和王佳俊分別入選第一、第二屆「培養計劃」;

一場展現海派文化與京韻文化對話的「雙城」展覽《觀海望京——毛冬華水墨作品展》,實現上海中青年藝術家在中國美術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零的突破;

一部江南崑曲《臨川四夢》,在過去三年間,從闖蕩國內市場到亮相頂尖海外舞台,其背後離不開黎安、吳雙、羅晨雪等兩屆「培養計劃」入選者對國寶級老藝術家口傳心授的傳承。

亮眼的成績單不止於此: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自「培養計劃」實施以來出版書籍60餘種,其中新作長篇散文《愛——外婆和我》獲中國兒童文學最高獎——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領銜芭蕾舞劇《簡·愛》《哈姆雷特》獲頒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獎」;在鋼琴家孫穎迪、小提琴家王之炅等青年文藝家合作的海內外名團名家列表上,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指揮大師瓦勒里·捷吉耶夫、英國倫敦交響樂團、英國愛樂樂團赫然在列……可以說,青年人不僅於所在院團、機構的重大項目中表現亮眼,更通過自身藝術錘鍊和創想,為上海持續輸出更鮮活的優質文藝產品,成為擦亮「上海文化」這張金字招牌的積極參與者。

舞劇《朱䴉》劇照

當青年文藝家逐步挑起大梁,「培養計劃」也進一步吸納更青春的力量。第二屆在囊括成就卓著的青年領軍人物的同時,更將視野聚焦初露鋒芒的潛力新星——五位90後得以入選,其中最小的戚冰雪1996年出生。別看她進入上海芭蕾舞團不過五年,卻已是團里最年輕的主要舞者,一口氣扛下《長恨歌》《哈姆雷特》《葛蓓莉亞》《簡·愛》《茶花女》等上芭力作女主角,在歐美頂尖劇院巡迴商演,驚艷國際主流舞壇。

機制引領示範,與「一團一策」、節展賽評合力打造完備體系

衡量一項機制是否成熟,不但看其內部是否形成培養、交流、展示的內循環,更看其是否產生引領示範作用,能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疊加效應,從而打造人才培養的完備體系。

「培養計劃」不僅成為各院團機構培養拔尖人才的一大抓手,也與「一團一策」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高校文教結合工程以及上海一系列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節展賽評互相作用,合力打造完備的文藝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上海文藝繁榮。

在「一人一策」與「一團一策」的結合之中,上海歌舞團在過去「藝銜制」的基礎架構上,增設「榮典·首席」這一稱號。前後兩屆「培養計劃」入選者朱潔靜與王佳俊於2018年獲此殊榮。這鞭策二人在十年首席路上「更上一層樓」,完美詮釋《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革命伴侶。上海崑劇團的「學館制」則使「一人一策」有了八部大戲100齣折子戲的量化傳承目標。去年剛從第一期學館制「畢業」的羅晨雪,年末就在新開幕的上音歌劇院挑梁完成了青春版《玉簪記》。

《雙城記》劇照

入選首屆「培養計劃」時,袁筱一已經是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院長。作為學科帶頭人的她得益於「培養計劃」與高校聯動搭建的平台,與國家漢辦合作,啟動了旨在培養中國當代文學法語譯者的「青年領袖之青年翻譯家項目」,開此類項目之先河。同時,她在翻譯專業上依舊成績突出,「培養計劃」實施期間出版了《溫柔之歌》《風格練習》等8部譯作。

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等有影響力的節展賽評扶持機制,則讓青年文藝家在「培養計劃」期間孵化的文藝創作有幸能被及早挖掘、推向市場和更大平台。入選「培養計劃」後僅一個月,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周濤編劇的《雙城記》就出現在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台。上海多維度多平台的扶持培養令他十分感恩,由他指導的學生劇團經由藝術節推介,更是走上愛丁堡藝穗節的舞台。

正是通過「培養計劃」引領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立起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隊伍,為這座人文之城貢獻了更多名家力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