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長城精神」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守望者

蘭州新聞網 發佈 2020-08-09T10:25:49+00:00

201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嘉峪關時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

嘉峪關關城景區 韋德占 攝

八月,在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嘉峪關關城內,遊客絡繹不絕。身著明朝服飾的景區工作人員穿梭其間,令遊客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感受絲路風情。

201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嘉峪關時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身穿明朝服飾的檢票員

身穿明朝服飾的講解員

「習總書記的深切關懷和肯定,讓文物保護工作者倍感振奮。大家一致認為,自己不僅是文物的守護者,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守望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新長說,這為研究院進一步指明了工作目標和方向。

總書記的講話重若千斤,字字刻在每一位長城保護工作者的心裡,並付諸每一項工作實踐之中。如何運用科學技術加強文物保護和研究,並做好傳承弘揚,成為他們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懸壁長城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新長

為了讓遊客來嘉峪關不僅僅是「到此一游」,更是接受一次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滋潤與洗禮,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出版了《寶貝的寶貝》《家鄉的寶貝》等少兒繪本,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插畫講述長城的故事,將長城精神深植於一代代孩子們心中。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館長張曉東介紹,一年來,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就挖掘長城文化精神多次召開研討會,通過進社區、鄉鎮、學校和軍營,進一步加強長城精神弘揚和文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群眾也自發參與到長城文化保護工作當中。

「總書記視察時肯定了嘉峪關的文物保護工作和城市建設工作,這讓我們文物保護工作者備受鼓舞,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講好長城故事,弘揚好長城精神,將長城遺址完好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講解員張曉燕說。

張曉燕正在撰寫研究論文

石亞卿正在查閱長城文化相關文獻資料

「業務上的提升,遠沒有工作心態上的振奮更能激勵自己,總書記的到來,更堅定了我在文物保護行業堅持的信心和決心。」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員石亞卿說,目前她的工作都是圍繞長城文化保護和對長城精神的傳承弘揚來開展。

「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來看,未修築長城的朝代只有唐朝和清朝,從某種意義上講,要想把中華民族的歷史講清楚,長城的修築史、長城的文化史就是一個可資參考的重要文獻和資源。」陳新長說。

陳新長表示,長城展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精神;長城表達了中華民族文明交流、包容開放的傳統美德;長城鍛造了中華民族不畏犧牲、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長城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園;長城體現了中華民族技藝精湛、技術精良的匠心精神。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經過反覆斟酌和研討,將長城精神提煉為——自強不息、眾志成城、堅韌不屈、守望和平。

這也是新時代,每個華夏兒女堅守的價值與精神。

頭戴紅繩、身著明朝服飾的講解員,令遊客增添了一份參與感和年代感。

嘉峪關關城景區遊人如織

遊客漫步於關城城牆,感受嘉峪關的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

遊客在嘉峪關關城觀光遊覽

關照

遊客打卡「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的巨形「龍」字。字體採用唐代書法家懷素的草書,字長1000米、寬800米,筆畫寬40米,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漢字。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占

本文圖片攝影:韋德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