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直播「帶貨」垃圾分類!90後浙大博士杭州當「垃圾倌」:不想當網紅

錢江晚報 發佈 2020-08-09T11:02:07+00:00

很多人都不知道呂相漳的全名,都喊「呂博士」。90後、浙江大學農學博士,杭州下城區石橋街道一名「垃圾倌」,這是呂相漳過去一年多來的標籤。

人是萬物的鏡像。徜徉過高山大海,最終還要到人山人海里尋找答案。小時人物,給你奉上與眾不同的人物故事。在這裡,讀懂世相。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通訊員 張硯春

很多人都不知道呂相漳的全名,都喊「呂博士」。

90後、浙江大學農學博士,杭州下城區石橋街道一名「垃圾倌」,這是呂相漳過去一年多來的標籤。

「線上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直播間……」

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如今在直播間鏡頭感十足地和大家討論垃圾,呂相漳說不想成為網紅。但如果能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大家的生活習慣有一點點改變,他就覺得值。

1】博士不搞科研去街道搞垃圾分類?

這個問題他被問了很多遍

博士不搞科研,怎麼在街道里做起了垃圾分類?

這個問題,呂相漳被問過無數回。他自己的理解:既然讀到博士,就是為了給自己多種選擇。

只不過他選擇了看起來最難的那個。

1991年,呂相漳出生在山東煙臺,從小就是個學霸,本科考進浙江大學學習園藝,後來直博攻讀蔬菜學,鑽研番茄,2018年畢業。

當時在他面前,有四條路:繼續留校當博士後;去省農科院做研究;回老家在一所大學裡當老師;為區級儲備幹部。

搞科研太久了,想出來看看。

呂相漳選擇了去下城區。

「我被分配到了石橋街道公管科,負責垃圾分類,接手了最苦的工作。」

直到現在,呂相漳也不否認第一次站在街道大門口時心裡的那種落差。

「當時發了兩個不鏽鋼的飯盆,我心想,這就是我接下來吃飯的飯碗了啊。」

呂相漳說,但既然選擇了,那就得干,並且得幹得比別人好。

2018年9月1日,上班頭一天,他騎著小電驢,去跑轄區內的小區。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呂相漳把轄區內35個住宅小區摸了個透,包括小區的構成、垃圾房的位置、垃圾桶的數量、直運車和垃圾桶的對接情況等。

他也一下子變黑了好多。

2】博士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究竟有沒有在垃圾分類這方面幫上忙

垃圾分類這個工作,不好做。

呂相漳心裡明白,要改變幾十年扔垃圾的習慣,不是一蹴就能成功的。況且,街道這項工作就他一個人在負責,急不來。

他一邊檢查一邊宣傳。觀察了一陣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垃圾產出量後,他開始設置小區垃圾桶布點,接著就是合理撤桶撤點。

「投放點位從500多個撤減到118個。」

數字背後的過程,有別人看不到的心血和委屈。「本來隨手可以投放垃圾,現在只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居民們不理解,會有各種投訴。解釋了,短時間有些人也還是不能很好的接受。」

他才體會到,基層的矛盾、問題和工作原來是這樣的。

怎麼辦?

只能不停地「重複」一邊宣傳一邊檢查的過程。

為了監督居民垃圾分類,他常常早上7點半就到小區,和志願者一起督促,晚上忙到7、8點才下班。

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習慣,而不是應付檢查。呂相漳發現,志願者常常幫忙分類,而不是勸導和教會居民。因此他組織了很多場志願者和物業主任的培訓。

博士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幫了他不少。

呂相漳對原有垃圾投放設施的可鎖閉化進行了改造,為智能化垃圾房配備了感應開門、除臭殺蟲、沖洗等多項功能;布設了再生資源回收站點28處(12處為智能化精分回收設施),設置衣物回收專用箱79個,重點對金屬、紙張、塑料、織物和玻璃等進行細分,使得街道每月再生資源回收量接近30噸。

3】終於有一個小區的垃圾分類越做越好了

他在想:怎麼把一個變成N個

垃圾分類工作實施了一段時間,石橋街道終於有小區的垃圾分類做得越來越好了。

回遷小區新鼎家園,桶不落地,早上7點到9點,傍晚5點到8點,有專用車輛載著垃圾桶到點位上。小區386戶居民,垃圾分類能達到95%以上。

「那裡的志願者都是大媽,她們很積極,積極得連廣場舞都不怎麼跳了。」

這事讓呂相漳覺得有點感動。但是怎麼把一個變成N個呢?

呂相漳發現了一個現象,垃圾分類,老人和小孩的參與度是最高的。反倒是年輕人做得並不到位。

「現在直播那麼火,年輕人也愛看,能不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試試?」

呂博士開直播帶貨垃圾分類,就這麼來了。

可是,直播這一行,呂相漳完全是個門外漢,手機上沒有相關軟體,甚至沒有認真看過一場直播。

繼續學習唄。

今年4月,呂相漳第一次接觸直播。

「直播軟體里有不少關於垃圾分類的短視頻,但大多是搞笑段子。」

呂相漳想做出差異化,「這塊還是缺乏比較正面的宣傳,當然,太老學究了也不會有人看。」

準備了一個多星期後,呂相漳第一次開播。帳號是合作的第三方公司,有一套齊全的腳本,還有一名工作人員配合著充當「捧哏」。

「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直播間,我叫呂相漳,是一名垃圾分類工作者,這是我的第一次直播……」憑藉著上學期間就到處演講的經驗,呂相漳並不發怵。

4】首場直播帶貨垃圾分類

有人點讚有人提問也有人關心「呂博士你的襯衣哪裡買的」

呂相漳的第一次試水是成功的。

一個半小時裡,他分享了很多垃圾分類工作中有趣的故事,還有一些照片背後的精彩。他還不忘和粉絲互動,做有獎競猜,答對問題的粉絲能獲得垃圾袋。

有人點讚,有人正經問問題,也有人關心:「呂博士你的襯衣在哪裡買的?」

首場直播,觀眾總數214人,音浪802。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呂相漳把「直播間」放到了戶外——新鼎家園垃圾分類現場。他一手舉著手機,一邊講述著小區垃圾分類的措施,並現場「抓人」,和扔垃圾的居民互動。

直播,成為了他不定時的「作業」。

「工作日晚上8點,請來我的直播間。」儘管粉絲還在累積過程中,但呂相漳說他有耐心,「慢慢來,潛移默化,能改變一個人就是進步。」

5】認真積極,也愛學習愛鑽研

會繼續直播,還想再讀個法學碩士

因為呂相漳的認真和積極,石橋街道的垃圾分類工作,在下城區所有街道中,是進步最大的。

呂相漳到街道負責垃圾分類這事,遠在山東老家的父母支持嗎?

另呂相漳意外的是,父母都很支持,尤其是父親,他覺得這是一種自我鍛鍊,並鼓勵呂相漳好好學習跟人打交道的經驗。「一開始母親有點牴觸,覺得好不容易讀到博士,竟然去幹這個。但是後來看我做得認真,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她也認可了,覺得我做的事情有意義,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單位1年多,只要呂相漳戴上袖套和帽子,同事們就知道,他又要走街串巷去了。

「呂博士雖然學的農業,但是生化有機等方面的知識,在垃圾分類工作中也能發揮應用。」街道相關負責人說,石橋地塊比較複雜,城郊結合,有不少回遷房,垃圾分類工作任重道遠。「呂博士來了,給我們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有思想,有創新。他是個負責認真的小伙子,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迎難而上,特別好。」

呂相漳自己也知道,垃圾分類要做好,這些才剛開了一個頭。

他還在思考,如何解決垃圾包亂丟的現象,還想嘗試引進新設備。

在他的辦公桌上,有一本法律相關的書籍。呂相漳想再考個法律碩士,在以後的工作中用得上。

直播帶貨垃圾分類這事也還要繼續干。

這個較真的呂博士呀,真有點停不下來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