鏞記創始人甘穗輝的傳奇人生​

恩歌融媒體 發佈 2020-08-10T10:09:26+00:00

甘穗輝於1912年生於香港,祖籍新會白石。由於自幼家貧,年紀輕輕 (16歲前) 已踏足社會,靠出賣勞力養家餬口。初時,甘穗輝曾從事賣 菜及報館執字粒等工作,後來則因貪圖到酒樓打工可以包食包住而轉投飲食業,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甘穗輝於1912年生於香港,祖籍新會白石。由於自幼家貧,年紀輕輕 (16歲前) 已踏足社會,靠出賣勞力養家餬口。

初時,甘穗輝曾從事賣 菜及報館執字粒等工作,後來則因貪圖到酒樓打工可以包食包住而轉投飲食業,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決心轉投飲食業的甘穗輝,曾在中環麗山酒家工作,並成為燒臘學徒。在那個害怕帶會徒弟餓死師父的時代,他只好採取偷師的方法,他晚上趁師父下班不在時,將所有調味料逐一秤量,而平時師父炮 制燒味時則細心觀察,然後到晚上再將用剩的調味料重新秤量一次,從而推算醃製燒臘的份量,並在這個重複的偷師及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創出獨門燒臘秘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甘穗輝認為工字無出頭,於三十年代中踏上了自立門戶的創業之路,而那家大牌檔,則位於中環的廣源西街。由於取價公道,烹調技術出眾,美食之名逐漸傳揚開去,但甘穗輝與生意合伙人之間的分歧亦愈來愈大,而結局則是分道揚鑣。與此同時,大排檔隔鄰一記名叫鏞記的茶檔,其老闆麥鏞打算退休,乃向對方探問頂讓,並最終達以四百元的價錢,頂下對方的排檔,然後將原本售賣茶水的檔位,改裝成炮製小菜燒臘的大牌檔,沿用鏞記名字經營。由於擴展後的鏞記既賣燒味,又售粥面飯,售價又切合當時的生活水平,所以大受歡迎,而燒鵝則成為甘穗輝打響名聲的招牌菜。

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香港,從此進入三年八個月的黑暗歲月。在日軍高壓統治下,社會秩序混亂,人口銳減,並曾因為糧食供應不繼出現了 前所未見的饑荒問題,面對這樣嚴峻的營商環境,甘穗輝並沒如大多數人般結束生意、離港返鄉,而是兵行險著,於1942年那個兵凶戰危的年代,拿出僅有的四千元積蓄,頂下當時的 (位於永樂街32號) 華南冰室,易名鏞記飯店,並在取得日本軍政府發出的營業執照後,脫離那種帶有朝行晚拆(即早上架起,晚上拆下) 臨時性質的大排檔經營方式,正式展開個人的餐飲生意。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香港重見光明。隨著戰時外逃居民的回流,加上重奪香港管治權的英國政府刻意推動經濟重建,香港的經濟逐步走向復甦,甘穗輝亦不甘後人,隨即在石板街重張旗鼓,並將鏞記飯店易名鏞記酒家,實行擴張經營規模,大展拳腳。由於和平不久的中國大陸再次爆發內戰,而香港則成為其中一個避難所,吸引了大量難民湧入,鏞記的生意亦在人口不斷增加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帶動下節節上升。察覺到生意愈做愈旺的甘穗輝,於1953年承租了鏞記毗鄰的鋪位,藉以增加店鋪的面積,另一方面則增加菜色,吸引食客光顧,而招牌菜── 鏞記燒鵝 ── 更因酒家門前經常人流如鯽變得街知巷聞,吸引無數中外食客的慕名而來。 到了1964年,由於政府決定要在石板街一帶進行發展重建,鏞記飯店自然受到影響,必須清拆。已積蓄豐厚財富的甘穗輝,決定投入巨資,購入位於中環黃金地段的威靈頓街 (32號) 地皮連物業,作為鏞記永久紮根之地。此舉不但標誌著鏞記跨進了另一台階,亦奠下了甘穗輝在香港飲食界的重要地位。更為難得的是,既為大廚又屬老闆的甘穗輝,不只是將目光和體力集中於廚房及帳簿之上,而是能夠時刻保持著創新與開拓的精神,其中的開創中式飯盒及進一步提升燒鵝和菜色的水平,更為他在六七十年代贏來更多財富和名聲。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作為香港經濟核心的中環自然白領雲集,而如何解決他們的早午晚三餐,則成為大小食店爭相競奪的市場。由於中環地區寸土尺金,在細小店鋪內多做生意的其中一個辦法,便是外賣。但當時的外賣生意卻牽涉派送上門及用饍後取回餐具等問題,這些事情既增加了工資成本,又帶來不便。為此,甘穗輝想出了變通日本便當的方式,推出了以紙盒盛載食物的中式飯盒 (即現今飯盒的前身),以優惠價格吸引白領一族訂購,成為一時風氣,令鏞記作為白領飯堂的美譽不徑而走。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經營業務上不斷取得突破的甘穗輝,於六十年代末那個物業市場仍未復甦的時刻,再次籌集資金,先後購入毗鄰威靈頓街34號、36號、38號及40號的地皮連物業,與本身的32號地皮連成一體,然後分階段展開籌建日後屹立於威靈頓街角的鏞記大廈工程,為鏞記的進一步擴展業務,創造更優厚條件。

正如俗語有云:「一條鎖匙不會響,兩條鎖匙噹噹響」,更何況妻妾子女成群的甘穗輝家族。注意到家族丁口不少,深知人多口雜道理的甘穗輝,在經營鏞記之時,還另豎一幟,經營鑽石酒家,其舉動明顯帶有刻意開拓新舞台,然後計劃安排逐漸長大成人的各房子女在不同崗位或生意層面上各展所長的意味,而非將他們全部集中在同一企業之內,以免各房子女因為「朝見口、晚見面」而滋生矛盾和磨擦,影響親人關係與感情。

進入七十年代,已經年過半百的甘穗輝,一方面將精力集中於興建鏞記大廈的工程之上,另一方面又開始安排兒子接班,並在1978年鏞記大廈落成之時宣布收刀,不再落手落腳切鵝斬肉、燒飯做菜,而將精力集中於企業高層管理之上,並將絕大多數的日常實務性行政工作,交到三位兒子甘健成 (原名甘琨勝)、甘琨禮和甘琨歧手上。期間,雖然他仍經常到鏞記坐鎮,但明顯已沒昔日身壯力健時對鏞記大小事務一手抓的光景了。(節選自《家族企業》零刊號《鏞記創始人甘穗輝的傳奇人生》)


【作者簡介】

鄭宏泰:香港中文大學社會與政治研究中心聯席主任,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業與港澳社會政策研究,並在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主持多項香港研究資助局、澳門政府及台灣蔣經國基金科研項目。
高皓: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家族企業課程主任、家族辦公室課題組組長、戰略合作與合作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及金融學博士後,負責指導清華大學與哈佛商學院、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香港大學等在家族企業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合作項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