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8-11T08:16:44+00:00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龔海傑

熊必永

李熾煐

周燕瓊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系列報導7

專題統籌:劉文亮、吳紹鋒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秦松、何鑽瑩 通訊員趙雪峰、穗環宣(除署名外)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莫偉濃、何鑽瑩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摘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編者按: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權威著作,對於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對於幫助國際社會更好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增進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日報「學習筆記」專欄陸續推出「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系列報導,本期聚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邀請黨校專家與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一起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切實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廣州市河長辦常務副主任、廣州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龔海傑:

系統治黑臭水體 市民贊成效顯著

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2015年國務院「水十條」發布以來,廣州將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列入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統籌推動。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廣州市探索建立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12345」思路,即: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和排水單元的「2套網格」劃分作戰單元,深入「3源」(源頭減污、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全面推進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通過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水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

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10月,廣州市入選首批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2019年5月,市統計局發布民調結果顯示,市民認為建設美麗宜居花城中成效最為顯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同年10月,經第三方機構覆核評估,全市147條黑臭水體均實現消除黑臭,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2020年1~6月,全市13個國省考斷面有12個達標,斷面優良比例為69.2%,其中國考鴉崗斷面由2018年的劣V類水現已穩定保持在IV類水,省考石井河口斷面由過去氨氮超過20mg/L的「醬油河」現已穩定保持V類水;按照省關於建設萬里碧道的決策部署,廣州市認真謀劃建設千里碧道格局,目前已建成人水和諧美麗碧道約120公里;廣州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2018、2019年連續2年獲得國家督查激勵、省考核優秀。2020年7月,廣州市一次性通過省黑臭水體治理檢查驗收,並獲得了檢查組的充分肯定,目前,廣州治水案例正在參評「第十二屆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熊必永:

空氣品質穩達標 市民頻曬「廣州藍」

學習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後,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在民生事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正是我們生態環境部門被賦予的神聖使命,「廣州藍」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市民朋友在朋友圈頻曬「廣州藍」,這既是對廣州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的最大鼓勵,更是對進一步改善環境空氣品質的殷切期盼。

近年來,廣州市按照「減煤、控車、降塵、少油煙」治氣思路,一張藍圖干到底。燃煤鍋爐由「十二五」初期的約1400台下降至2019年的30台,且全部實現超低排放;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總量從2013年的1850萬噸下降至2019年的1259萬噸,提前完成省下達任務。「十二五」以來淘汰黃標車21.6萬輛;累計推廣應用純電動公交車和純電動計程車均超過1萬輛。2020年聚焦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重點開展1700多個營運柴油貨車用車大戶達標監管、406家揮發性有機物企業幫扶式銷號整治百日行動;建立健全揚塵污染控制部門聯動機制,持續開展專項聯合檢查和常態化巡查,約談警示施工企業,曝光問題工地。

經全市共同努力,廣州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19年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在全國9個中心城市中最優,連續三年穩定達標;2019年PM2.5僅超標3天,較2018年減少16天,較2013年減少76天;2020年1~7月進一步下降至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3.1%。

接下來廣州生態環境部門將堅決守護好「廣州藍」,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加大柴油車、計程車、公交車和船舶污染治理力度,整治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揚塵污染,強化精準治污的科研支撐,全力應對污染天氣。

廣州市獵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熾煐:

微改造延續傳統 文化街展現民風

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深刻感受到,獵德作為在城市化進程中迅速蛻變的一條村,村民既享受著舊村改造帶來的城市化成果,又懷念昔日嶺南古村的寧靜生活。於是,在獵德村民回遷十周年之際,我們對復建區進行了園林優化升級改造。在充分尊重村民使用要求及生活習慣基礎上進行空間優化,通過石板路、獵德村傳統種植果樹和其他一些嶺南元素構件,勾勒出往日獵德嶺南水鄉的意境,創造了一個具有嶺南地域識別性的居住區域,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完善社會環境治理。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還注重厚植歷史文化生態,沿宗祠區建設一條古文化街,集中展示了獵德舊村宗祠的照鏡石,將舊村街巷名石牌嵌入在石板路中供路人細踱回味,通過一系列突出獵德美麗村居元素、描繪獵德村傳統習俗和傳統節日的銅雕塑,延續和展示獵德幾百年來形成的嶺南水鄉風貌和民俗文化。

另外,我們於去年底開始推進獵德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對這項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國利民政策,我們身體力行、廣泛宣傳、科學選點、合力推進。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根據村民住戶反映的意見不斷調整優化措施,創新實施了全民免費發放家庭用垃圾分類桶、夜班投放時間、垃圾收集點配置洗手液、擦手紙、桶刷等舉措,打造潔凈無味的美麗環保家園。目前,獵德花園的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100%、投放準確率達99%。

廣州市從化區西和村街坊周燕瓊:

整治環境建景區 生意更好家更美

環境好了,生活也才會好起來。我是西和村一名普通村民,和丈夫一起在村裡經營著一家老字號農莊。我嫁入西和村23年了,記得以前村裡有很多空地和爛地長滿了雜草,或是堆滿了雜物。但自從2017年,我們村創建特色小鎮,變成了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後,一切就大不相同了。經過環境整治,村裡的空地和爛地都種上了花花草草,變得很漂亮,每天還有專人負責澆水、修剪工作。

村裡環境變漂亮,我們都很驕傲。以前我們農莊只有十幾張大桌子,主要做本地人生意。這幾年,村子裡外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就順勢擴建了農莊,現在有60張大桌子了。有一次,一個來吃飯的遊客還說,他也是在農村長大的,但是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農村。

另外,為了推行垃圾分類,村裡給每家每戶發了兩個垃圾桶,一個是灰色的,一個是綠色的,還發了一些大袋子,我們就放在家門口,一個裝干垃圾,一個裝濕垃圾。以前我們農村沒那麼講究,就是一包垃圾全扔進垃圾站的垃圾桶里,現在垃圾站里光垃圾桶就有好幾個。我們村還有一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我們可以註冊帳號,把家裡的可回收垃圾扔進去,獲得積分,100積分可以兌換一塊錢,街坊們都積極響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