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舞馬,成為國家附庸的藝術很難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策馬西風的 發佈 2020-06-10T12:09:16+00:00

在春秋戰國以後,騎兵成為軍隊主要力量過後,​馬匹是最重要的軍事裝備之一。而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舞馬,很難和戰馬相提並論,在沒有它生活的養分之地,它們自然也就失去了色彩,在軍隊成為了比普通馬匹還不如的馬,不管是哪個藩國進貢的,也不管血統多麼純正高貴,在混亂的社會中,沒有人會關心它們聞歌起舞有多美,人們只會關心它們一天能夠行多少路,能夠負重多少而已。

導語:馬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春秋戰國以後,騎兵成為軍隊主要力量過後,​馬匹是最重要的軍事裝備之一。而古代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之下,交通運輸極其不便,馬匹成為了陸上運輸的主要工具。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學之中,有周朝就流傳下來的評判學子的基本標準,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的御要求一定要會騎馬。此些種種,都能夠體會到馬在古代社會之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馬在文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唐朝的舞馬,成為了民族融合的反映和人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發展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附庸於盛世的藝術項目。

一、西域傳入的舞馬

舞馬最繁榮,最興盛的是在盛唐。都說唐朝是胡人的朝代,是胡風盛行的朝代,其實胡風確實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唐朝的文化,這裡的胡人指代的比較廣泛包括了很對少數民族,但主要還是西北和北方一帶的少數民族。舞馬就是從西北地區,被稱為西域的地方傳過來的,是西域少數民族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舞馬其實早在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過後,就已經傳入了中原,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發展成唐朝這般繁華的景象。

也正是因為唐朝受胡風影響較前幾朝更為明顯,因此對西域傳入的舞馬也備為推崇。其實中國古代向來都需要從少數民族中獲得馬匹,中原一帶也有自己的馬,但是和少數民族等邊疆地區培育出來的耐力更好,體型更強壯,品質更優的馬匹相比,在各個領域都用的較少。馬匹也成為了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向中原王朝提供的最重要的貢品之一。

特別是西域一帶,因此,也傳來了很多關於馬匹的文化,包括飼養,培養馬匹的方法,馬匹優質乾草製造的方法以及類似於舞馬這一類的文化項目。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由於軍事戰爭的需要,對馬匹的需求非常大,因此也衍生出了許多人多馬匹的喜愛,客觀上為舞馬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但是要注意的事是,古代平民是很少能夠用到馬和馬車的,他們的出行,交通運輸都是憑藉長途跋涉,馬匹是上層社會豪門貴族或者是皇家國戚才能夠用的高貴之物。因此這也讓舞馬這一項目的民眾基礎大大地被削弱,能夠流傳的廣度不夠,這也讓舞馬漸漸地成為了一種宮廷娛樂,只供統治階級享樂的一種娛樂方式。

在唐以前,喜愛舞馬的上層社會人士不少,所以,這類文化在中原的繁榮其實是有歷史積澱的,是必然的,只不過為什麼在唐朝才能如此大放異彩呢?而且還可以說,唐朝的舞馬,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宮廷娛樂了,更是貫穿整個大唐興衰的重要標誌,是唐朝每一個興衰節點的標誌。

二、唐朝愛馬風氣的興起

唐朝開放的民風民俗,開明的政治和繁榮的經濟,以及開放的對外交流,讓唐朝產生一種享樂主義。不管是上層社會,還是下層人民,都追求新穎的享樂,很多胡族文化和物品的傳入,更讓唐朝人心動。比如說唐朝的舞馬,馬匹大多都是少數民族進貢的良馬,體型優美,健壯有力,毛色光澤,而且比較容易馴服。加上李唐統治者自身的胡族血統,讓他們對馬匹熱愛有加,讓舞馬迅速地在宮牆之內發展起來。至於舞馬和唐朝幾乎同步的發展軌跡,到底體現在什麼方面呢?

首先,在唐太宗時期,舞馬在唐朝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和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以及唐朝達到的高度一樣,這個時期也是唐朝發展的第一個小高潮,被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跟隨唐高宗李淵南征北戰,打下大唐江山的功臣,他的前半生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因此他尤為愛馬。甚至在他駕崩之後,在自己的皇陵之前打造了六匹意氣風發的駿馬,被稱為昭陵六駿,這個雕像,也成為了整個唐朝愛馬和惜馬的開端,從此以後舞馬呈現出和唐朝一樣一步步向上的局面。

但是這個時候舞馬在宮廷之內,還沒有得到特別大的普及和發展,只是作為舞馬在唐朝成為宮廷娛樂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之一和舞馬迅速發展繁榮一個起源,掀起了唐朝整個社會的愛馬風氣。從唐太宗開始一直到唐玄宗時期,唐朝都在穩步地向上發展,一步一步在唐玄宗時期達到頂峰,舞馬的發展也是一樣,從唐太宗時期的嶄露頭角到唐玄宗時期的光芒萬丈,和唐朝的發展軌跡完美的重合了。

唐玄宗是否是帶領唐朝走向頂峰的帝王其實不重要,唐玄宗毫無疑問是踩在了千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夠一接手,就接過了發展程度快要達到鼎盛時期的唐朝。前期的時候他也勵精圖治,幫助唐朝一舉成名,成為了歷史上各朝代發展的巔峰,但是盛極必衰,唐朝在他手裡走向極盛,也在他手裡走向衰落。而舞馬,也一樣,在他的統治期間,一舉成為宮廷大熱的藝術項目,也在他手裡跌落。

三、唐朝宮廷舞馬的衰落

古代各朝各代,都秉承天朝上國的理念,追求萬國來朝,但是真正能夠做到萬國來朝的朝代,可能只有唐朝,唐朝內真正體現萬國來朝四個字的又是在開元盛世。各個和唐王朝結交的少數民族政權,到了朝貢的時候,貢品之中一般都少不了各個地方才能夠養育的良馬,就這樣,各個藩國的貢馬進入長安城,進入皇宮,成為了舞馬。

如果說,唐太宗所愛馬,是希望它們馳騁沙場,為軍事作出貢獻,那麼李隆基在這樣一個盛世,更希望的就是讓馬發揮它除了戰馬和運輸工具以外的價值。在這開元盛世,帝王無心於政治,反而追求享樂,這是太平盛世,政治穩定,經濟和文化繁榮的環境之下,對更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

至此,舞馬成為了李隆基最推崇的一項藝術之一,李隆基為舞馬寫了很多舞曲,詩歌,還為每一匹舞馬都取了名字,可謂是花了心思。舞馬的馬匹,外形好看,一般要選用最漂亮的馬,還要加上金銀絲帛,精緻的馬鞍或者是馬繩,還要定期對馬的外觀進行護理,一匹舞馬的成本對於平常人來說可以說是天價。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飼養,馴服這些舞馬的官員,修建了舞馬的場地。徵集舞馬曲,好的舞馬曲能夠得到價值不菲的賞賜,這些舞馬曲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讚頌當時的繁華盛世,讚頌唐玄宗的豐功偉績。由此可見,舞馬的成本之高,一般的王朝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成本和情致去飼養大量的宮廷馬。

更何況這些宮廷舞馬在被馴服為舞馬過後,很難再做他用,如果在需要的時候甚至都不能作為戰馬馳騁,可以說是一項用繁華的唐朝基礎堆砌起來的藝術項目。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是亘古不變的,唐玄宗在這樣的犬馬聲色之中,漸漸迷失了方向。

我們不能說唐玄宗是因為簡單的舞馬這項項目而葬送了盛唐,但是盛唐的衰落卻毫無疑問讓植根於繁榮強大的盛唐的舞馬項目一落千丈。安史之亂後,安祿山在唐朝占據了很大的勢力,他轉移了了大批宮廷舞馬去洛陽,由此可見他是喜愛舞馬的,但是好景不長,戰亂一起怎麼可能突然就平息。

這場亂動,搗毀了大唐最堅實的根基,最繁華的地方,在唐朝繁華之中發展起來的舞馬怎麼可能繼續發展下去。在這場戰亂之中,被安祿山轉移到洛陽的舞馬,最後因為安祿山的死四處逃竄,在被捕捉後又被認為是戰馬而被關在了軍隊馬廄,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而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舞馬,很難和戰馬相提並論,在沒有它生活的養分之地,它們自然也就失去了色彩,在軍隊成為了比普通馬匹還不如的馬,不管是哪個藩國進貢的,也不管血統多麼純正高貴,在混亂的社會中,沒有人會關心它們聞歌起舞有多美,人們只會關心它們一天能夠行多少路,能夠負重多少而已。所以,在黃金白銀之中成長起來的宮廷舞馬,隨著大唐盛世的旁落,成為了無人能夠欣賞的普通馬匹。

總結:在盛唐時期,宮廷舞馬象徵著國富民強,但是在混亂時期,舞馬就沒有了價值,舞馬不僅只是唐朝發展軌跡的反映,更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舞馬在古代本來就是上層社會才能享受的娛樂活動,在繁榮的唐朝,舞馬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因為供其發展的基礎極其具有養分。但依靠富裕的條件成長起來的宮廷娛樂方式,很難承受戰爭的衝擊,所以才會形成伴隨著唐朝的興而興,唐朝的衰而衰的局面。這不是唐朝舞馬本身的問題,而是它在唐朝被定義為了大唐盛世的附庸。因此,藝術不應該成為國家的附庸,否則很難擁有長久的生命力,而應該植根於社會又拒絕成為附庸,這樣才能長久的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