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演員陳建斌:人生五十與「三叉戟」相遇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6-10T08:39:03+00:00

電視劇《三叉戟》開播,陳建斌在微博寫下這句話。記者:文學通過文字和觀眾的想像構建人物形象,而在影視作品中,演員是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環。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

劇中「三叉戟「組合.jpg

「法律是黑白之間的一道牆,警察就是砌牆的人。」

電視劇《三叉戟》開播,陳建斌在微博寫下這句話。這話來自崔鐵軍,陳建斌飾演的中年警察。在《三叉戟》中,崔鐵軍、徐國柱、潘江海三位即將退居二線的人民警察,遭遇一起洗錢大案,被警界榮稱「三叉戟」的老三位與20年前的老對手重逢。

故事便由此展開。

「我非常理解鐵軍」

記者:崔鐵軍不是您第一次扮演警察。《無名之輩》中那個一直想當協警而不得的馬先勇,讓人印象深刻。您是怎麼遇見崔鐵軍的?這個人物最打動您的地方是什麼?

陳建斌:我同時拿到了《三叉戟》小說和電視劇本。讀完小說和劇本之後,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特別鮮活的人物,以及濃郁的生活氣息。不像過去的一些警察戲,把警察寫的像一個符號,完全脫離了生活。這個戲裡,他們是警察,但他們首先是人。跟我們這些普通人一樣,他們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愛與恨,每個人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互相的關係里既有默契,也有讓人覺得不太舒服的地方。這就非常真實、非常生活。原著作者呂錚老師就是一名警察,他寫的是他在生活里碰到的、看到的警察,而不是編造、臆造出來的那種警察形象。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大背頭翻牆.jpg

記者:文學通過文字和觀眾的想像構建人物形象,而在影視作品中,演員是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環。劇情發展到現在,很多觀眾認可您對崔鐵軍的演繹,甚至認為很多個瞬間,崔鐵軍和陳建斌是融為一體的。您是如何融入這個人物的?

陳建斌:對於崔鐵軍和他的兩個小夥伴來說,他們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與生命力、與時間、與過去的自己的關係。這與大多數到了50歲左右的人面臨的問題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駐,但在時間面前,人一定會衰老,一定會有力所不逮,但心中的激情熱血、對生活的追求,又促使他做出一些被認為年輕人才會做的事情。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他們所謂的中年危機或者老年危機。

但在我看來,警察只是崔鐵軍們的一個職業。在這個職業之下,他們內心對生活的渴望,對青春逝去的不甘,對理想與初心的追求,是我想表達的。崔鐵軍身上有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萬尼亞舅舅的某種味道:他的一生到了這個時候,但他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這個東西是共通的。我們很多人的困境是,感覺自己還沒有成熟,就已經變老了。這是我作為一個演員、一個導演、一個編劇感同身受的地方。所以,我非常理解鐵軍,非常理解這三個小夥伴。

表演就是一場人生的實驗

記者:除了崔鐵軍,《無名之輩》中的馬先勇、《中國式關係》中的馬國梁、《一個勺子》中的「拉條子」,您這些年的作品塑造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這是一種刻意的選擇還是偶然?

陳建斌:其實我對這個人物是做什麼的,並不是特別在意。在我可以選擇的範圍里,我希望這個人物身上有我感同身受的東西。第二就是他有個性、有魅力。在你所說的這一堆小人物之前,我也演過大商人、政治家、皇帝。不論他是雍正還是曹操,這個人只有獨特、有魅力、有個性,才會吸引我。

比如,馬先勇身上就有一股子勁頭,他特別特別想做這個事情,但是這個事情對他來說特別難,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不甘心也不在乎。他有點像海明威筆下《老人與海》中的那個老人,你可以毀滅我,但是你不能打敗我。這是讓我特別動容的地方。我們生活中,很多特別平凡的人在有些時候、某個瞬間,他就會超越自己,讓我們看到生命火花閃耀的時刻。

p2534010856.jpg

記者:如果把這幾個人物的命運連綴起來看,狼狽也罷、痛苦也罷、掙扎也罷,故事的最後,他們或多或少都回到了自己的初心。

陳建斌:初心,就是不計厲害得失,沒有算計計算,這幾個人物都是如此。這其實是文學或者電影永恆的母題——讓人類通過藝術這面鏡子認識生活、認識自己,從而變得更好。演員把自己放到這個劇情里,跟著這個人物走一遍這個歷程,就像做一個人生的實驗,看如果這樣是不是更好。我覺得這是做演員最有意思的部分。你塑造的人物一定有感同身受的地方,你的心靈一定是在某個角落與他相通。心有靈犀,才談得上我變成角色或者角色變成我。如果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我根本就不了解,也不理解,也不互相愛著,就去演,那是對演員這個身份的不負責任。

p2286918920.jpg

演員的理解力來自萬卷書萬里路

記者:從《喬家大院》《三國》《甄嬛傳》,再到最近的幾部作品,感覺您的表演狀態越來越放鬆,拿捏也越來越有分寸感。這大概與您的人生閱歷有關。您的表演方法論肯定也是不斷變化的。

陳建斌:我們講一物一格,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個標準、一個方法。角色也是如此。我能夠把這個人物演好,首先是這個人物身上有獨特、不可替代的東西。角色本身有性格,演員才有可能把他演得光彩奪目。你仔細看,我們所謂的一些演技大神,肖恩·潘、丹尼爾·戴-劉易斯、達斯汀·霍夫曼等等,也並不是每一個角色都出彩都經典,也有一些只是普普通通演員的水平。所以,要演活一個人物的重要前提是劇本。文學一定是我們影視的母親,作家、編劇首先編織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演員才有可能通過這個角色流自己的眼淚。這是一脈相承的。

你的判斷是對的。50歲的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肯定與20歲、30歲時不同,我對角色的處理方法肯定也會不同。任何事物要發展,一定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從頭到尾用一套辦法,那不就成了機械了。我覺得藝術創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次都是從零開始。

記者:您剛才講到文學與影視的關係,這個話題我們近些年好像很少探討。關於影視,現在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資本、製作、演員等等,當然這些也很重要,但文學的退場或者說被漠視,恰恰造成了今天影視作品中的一些問題。

陳建斌:我的確看過類似的一些新聞。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回到自己的初心。不論編劇、導演、演員,還是任何一個從事文藝創作的人,首先是回到自己的初心,盡最大努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然後才能去提意見提建議。如果你自己的事情都沒有做好,就去抱怨發牢騷,我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搞反了吧。

崔鐵軍夫婦.jpg

記者:我知道您特別喜歡讀書,在幾次採訪中,您都反覆提到讀書對於文藝創作的作用。我們講演員塑造角色,一部分來源於劇本或者文本,另一部分則是個人的修養。當然,後者讓演員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

陳建斌:我個人覺得,藝術無非就是表達對世界的看法。不論藝術的哪一個領域,你表達的前提是理解: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你所處的環境,理解你自己,理解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如果你的理解力沒有達到一個程度,你能表達出什麼?很有可能成為流水線上的東西,或者過眼雲煙。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考,沒有經過生命的沉澱,就貿然把這個東西拿出來,我覺得這樣不嚴謹。

你的理解力來自於哪裡?依然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兩句話里,一個是生活里的直接經驗,另一個就是間接經驗。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圈子,所能面對和獲取的直接經驗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以,通過閱讀學習,獲取間接經驗就十分重要。因為很多經典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而你只需要花幾天的時間,就能把別人經過一生思考的精華,都拿來武裝自己。這種事情不是太划算了嗎?與書籍做朋友,是我更喜歡的生活方式。

我的生活和我的創作勾連在一起。假設選擇與書籍做朋友,這些朋友就會在各個地方點撥你幫助你,在你迷茫的時候、困惑的時候、彷徨的時候啟發你,送給你人生的禮物。這對我來說,再美好不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