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亟需基礎研究數據支撐

中國礦業報 發佈 2020-08-12T10:54:32+00:00

8月11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聯合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發起的「第63期鰲山論壇——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研討會暨2020年中國科協年會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濱海濕地分論壇」在青島召開。

◎劉曉慧 張淑勝/文

8月11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聯合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發起的「第63期鰲山論壇——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研討會暨2020年中國科協年會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濱海濕地分論壇」在青島召開。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教授Edward A. Laws、美國地質調查局國際合作部主任Matthew E. Andersen、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葉思源擔任本期論壇執行主席。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吳能友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辭,並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國地質調查局濱海濕地調查和研究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此次論壇聚焦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增溫效應、藍碳埋藏、水域初級生產和富營養化等影響濕地生態功能的熱點問題,分別就濕地服務功能、植物群落和營養條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植物入侵和氣候變化對濱海濕地生物地質演化的影響及環境擾動對濕地藍碳碳庫的潛在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討,總結了濱海濕地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動態演化及保護措施,提出了多學科合作和加強濕地保護相關教育的理念。

與會專家表示,濱海濕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寶貴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支持全球長期經濟繁榮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濱海濕地面積持續減少,功能顯著退化,從而導致多重生態環境問題,形勢十分嚴峻。作為一個多圈層高度交互的生態系統,濱海濕地亟需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角度開展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同時,濕地的保護和修復迫切需要基礎理論和監測數據的支撐,需要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角度做好頂層設計,從而開展科學的、符合自然規律的保護和修復。

據了解,數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先後在遼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和江蘇鹽城濱海濕地開展了大範圍的綜合性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我國北方濱海濕地沉積演化的地質過程。2018年,該所在遼寧盤錦、山東東營、江蘇鹽城等地建設了4個增溫研究野外監測站,覆蓋了我國北方以蘆葦和互花米草為主要植被類型的典型鹽沼濕地。同時,這4個監測站與美國佛羅里達州、西班牙埃布羅三角洲以及丹麥斯凱靈恩半島等濕地監測站共同組成了全球典型濱海濕地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網,開展了橫跨不同緯度帶、不同生境、不同歷史演化階段的濕地生態系統對比研究,為全球科學家和政府決策部門解決濱海濕地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國際性科研平台。

與會專家提出,濱海濕地研究領域仍有一系列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亟待突破:應從濱海濕地功能驅動效應、生物多樣性狀況、生境模擬預測方法和監測技術等多方面開展系統研究;要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問題的實用性調查技術;加強碳循環和水域初級生產力調查方面的國際合作及數據共享,提高全球碳循環認知;加強數據和成果交換,繼續開展對比研究。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全球尺度的三角洲-河流對比性研究可從更廣泛的視角揭示自然規律,提高對濱海生態系統的科學認知和對濕地生態地質作用機制的理解;以江蘇鹽城濱海濕地作為示範,整合中外研究力量、觀測平台和研究設施,為我國濱海濕地功能調查和研究搭建了完善的科研平台。專家建議,基於生態系統間的相互關聯,探索多圈層生態系統的綜合性應用研究。

此次論壇採取線上和現場兩種參會方式,國外專家通過錄製視頻或線上形式作了學術報告,中方專家則進行了現場報告。來自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