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前輩講述潛海苦樂

光明網 發佈 2020-08-12T11:06:18+00:00

在青島,提起邱玉勝,許多人都很熟悉,因為他不僅作為主力隊員參與了大量水下考古工作,還為其他國家培訓過專業的水下考古隊員,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的發展歷程。

海底探秘·對話

他是中國首批水下考古隊隊員之一,參與了國內大部分的水下考古項目。如今他是青島市博物館的「掌門人」,與文物相伴30多年,他就是水下考古專家邱玉勝,一個痴迷水下考古,又專注文物研究的「多面手」。在青島,提起邱玉勝,許多人都很熟悉,因為他不僅作為主力隊員參與了大量水下考古工作,還為其他國家培訓過專業的水下考古隊員,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的發展歷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水下考古的老前輩,傾聽他講述海底奇遇。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文化遺產不只屬於我們這一代人,我們要替子孫後代保管好這些文化遺產。」邱玉勝說,青島是水下考古的富礦,對於水下考古方面的調查和研究,文物保護部門和相關科研機構從未停止過。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邱玉勝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30多年的發展歷程。水下考古相較於陸地考古難度更大,不僅要求考古隊員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對潛水技能、體能的要求也很高。

邱玉勝作為中國首批水下考古隊隊員之一,參與過國內大部分的水下考古項目,發掘、出水了大量文化遺產,如遼寧綏中出水的瓷器、福建「碗礁一號」出水的康熙年間景德鎮青花瓷、「南海一號」出水的大量宋元時期文物等等。

接受培訓潛水考古

1986年,大學畢業的邱玉勝被分配到青島市文物局工作。1989年,第一期全國水下考古人員培訓班在青島舉辦,這是中國與澳大利亞在青島合作的中外文化交流項目,邱玉勝憑藉專業的考古知識和良好的水性,成為山東唯一一位入選的學員。

「我們11名學員住在八大關里,培訓了近半年時間,9月到12月在室內學習理論,之後在青島沿海海域進行潛水培訓,還要找基地實習。 」邱玉勝說,當時第一個實習目標就是鴨島。在那之前,青島市博物館和文物部門已經組織了一次小規模的水下考古發掘,由於沒有專業水下考古人員,只能雇當地的潛水員。邱玉勝告訴記者:「這應該是青島第一次進行有意識的水下考古調查,市博物館裡的一隻青花瓷碗就是當時發現的。」那一次發現震驚了考古界,不但印證了沉船的存在,也找到了青島作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的有力物證。

摸清鴨島沉船遺址

1989年,第一期考古培訓班的實習地點首先選定了鴨島,但是因為風浪大、暗礁多,各種不利因素疊加,沒能找到沉船遺址,培訓班改去福建定海白礁遺址實習,就這樣錯過了鴨島。

「2002年秋天,國家博物館和青島市文物局又組織了一次水下調查,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鴨島沉船遺址考察是由專業考古人員進行的。 」這次潛水調查重新發現了沉船遺址,出水了一部分瓷器。邱玉勝說,這應該是青島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2007年,國家舉辦了第四批水下考古培訓班,重新把鴨島沉船遺址作為實習地點,進行了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培訓實習,把鴨島沉船遺址摸得更清楚了,認定沉船為中小型商船,並出水了大量瓷器。

常與危險艱苦相伴

「水下考古的困難和危險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需要潛伴互相配合、信任。那時候潛水設備沒有現在這麼先進,水下經常遭遇各種狀況,比如被漁網或其他東西纏住、氣瓶氧氣不足等,我們憑藉積累的工作經驗,一點一點慢慢解決困難。記得有一年在福建工作時,一名考古隊員潛在水下,竟然被漁民的漁網拽上了海面。其實水下考古工作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神秘浪漫,大多數時間是枯燥和寂寞的。如果是遠海作業,很可能整個工作季都要待在船上(一個工作季為1至3個月)。長期海上作業,時間長了,船上的淡水變味,新鮮蔬果也早已吃完,剩下的時間我們只能吃些南瓜、餅乾。 」邱玉勝說,此外,一旦因為天氣、水溫原因無法下水,幾十個人在船上無所事事,大夥只能釣魚、聊天,自娛自樂。而且以前在海上作業沒有通訊信號時,經常一兩個月都不能和家人聯繫。

「如今雖然我已不再從事水下考古的具體工作,但是我對這方面的關注卻從未減少。此次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意義重大,我們博物館也計劃與相關部門溝通,及時舉辦水下考古相關展覽,讓青島市民了解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成績和相關海域的歷史故事。 」邱玉勝說,現在青島市博物館正有部分鴨島遺址出水瓷器展出,還舉辦了「一花一世界:絲路文物海報接力展」等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展覽,感興趣的市民可前來參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