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首次北伐為何失敗?多年後揭示真相,確實太可惜

歷史大波瀾 發佈 2020-08-12T21:24:51+00:00

在消滅北漢後,他又揮軍北上發動了第一次旨在收復幽薊諸州的北伐戰爭,遺憾的是他失敗了,最終在驢背上倉皇逃出,留下了一個尷尬的歷史背影。

文/趙立波

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一時充滿了志得意滿,按照他的計劃,想要一舉在帝國上完成所有作為。

在消滅北漢後,他又揮軍北上發動了第一次旨在收復幽薊諸州的北伐戰爭,遺憾的是他失敗了,最終在驢背上倉皇逃出,留下了一個尷尬的歷史背影。

但對於宋太宗首次北伐敗北的高梁河戰役,還是留給了後世許多的討論空間,而通過一些檔案資料開始審視,宋遼戰爭中那些被忽略的戰術。

首先,很有必要了解遼軍作戰方法。當時的宋軍若能對遼軍兵法略有知曉,亦不致陷入遼人預設的伏擊圈中。據《遼史.兵衛志上.兵制》雲,遼軍的戰略戰術是:「敵軍既陣,料其陣勢大小,山川形勢,往回道路,救授捷徑,漕運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後陣於四面,列騎為隊,每隊五七百人,十隊為一道,十道當一面,各有主帥。最先一隊走馬大噪,衝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退者,息馬飲水籽。諸道皆然。更退迭進,敵陣不動,亦不利戰。歷二三日,待其困憊,又令打草谷家丁馬施雙帚,因風疾馳,揚塵敵陣,更互往來。中既飢疲,目不相睹,可以取勝。」「未遇大敵,不乘戰馬,俟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餘力,成列不戰,退則乘之。」根據這段記載,可見遼軍戰術兵法特點,它的作戰方法是優於宋軍的。

遼軍作戰,還善於用援軍突然參戰,以致雙方戰局陡轉,宋軍兩次北伐敗北,皆因遼軍有所謂偏師即主力突然參戰。了解遼軍突然參戰,十分必要,但更要了解援軍從何道而來,這是關鍵。《遼史.兵衛志中》記載:其南伐點兵,「及行,並取居庸關、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松亭關、榆關等路」。諸路中,最為宋人感興趣的是松亭關路,查閱宋人所作的各種記錄,直到宋亡,他們也不知道松亭關的確切地理位置。僅知道松亭關路易行,松亭關在鐵漿館(今河北平泉縣城附近)西南,自松亭關至南州之路較驛道徑易。松亭關為遼人增城南京(義稱燕京,即今北京)的軍事要道,因為走古北口路山川險峻,不易於騎兵的大規模運動,而其他各路又不及松亭關路距南京近,故此惟松亭關路為遼軍增極南京之捷徑。

宋遼雙方高梁河之戰地點在北京東南。遼時,出燕京東門,即踏上松亭關路的塞內行程。

遼將耶律沙、耶律斜軫都與宋軍交過鋒,宋攻北漢時耶律沙援北漢敗於白馬嶺,耶律斜軫率所部南院軍救之。宋滅北漢,二人俱援燕京,耶律沙再敗。耶律斜軫計退宋軍。宋人攻圍燕京,未能及時消滅耶律沙及耶律斜軫所部。高梁河戰役爆發前日,薊州守來降宋。次日,耶律沙率軍再來邀戰,宋太宗調動各部隊準備圍殲耶律沙部,未虞被拖,酣戰至薄暮時節。耶律沙少卻欲遁,引得宋軍陣動,耶律休哥及耶律斜軫率五院、六院軍突然夾擊宋軍,宋方大敗。

《遼史》稱北、南二院、乙室及奚王府為四大部族。《遼史.百官志二》北面軍官條:「遼宮帳、部族、京州、屬國,各自為軍,體統相承,分數秩然,雄長二百餘年,凡以此也。」京州屬國之軍斷非遼軍主力,已是公論。官帳之兵,至宋北伐之時,仍算不上強大。惟四大部族軍 為遼庭所依賴。是遼軍主力。北阮騎軍自松亭關路悄 然南下,與斜軫南院軍會合。耶律沙引軍再戰絕不是一時衝動,作戰地點是休哥預先選定無疑,而宋軍不知耶律沙引軍再戰是引其入瓮,加之不了解江軍作戰方法,又有薊州守的降宋,以政宋帝督諸部與耶律沙戰,對戰場東北部毫無防備。至薄暮時節,酣戰一日的宋軍已飢餓疲憊不堪,而遼兩院軍之合,卻猶珠連壁合, 宋軍根本無取勝之望了。

遼兩院軍在實力上勝於宋軍,這也是宋軍失敗的一個原因。有人說,高梁河戰後,歧溝戰前,宋軍一直獲勝。其實,高梁河戰後,指揮滿城之戰的是才疏識淺的韓國嗣,其率遼軍列陣與宋軍戰,完全違肯了遼軍慣用戰術,其役雖敗,但休哥所部未受損失,史有明載。這也證明了兩院軍戰鬥力極強,即使是敗衄之時,仍不失為中堅,能穩住陣腳。

宋滅北漢後,惟一被宋人所乘的便是時機。因為前一年,耶律虎古使宋還,曾諫景宗要早為之備,被韓匡嗣從中作梗面罷。宋滅漢攻燕,遼人確實措手不及。景宗曾一度欲放棄燕薊,守松亭關、古北口,但因宋圍燕後,未再北進,於是景宗旋即派休哥率五院軍往救。宋對於北漢,數次攻伐,最後在隔斷遼援的情況下,北漢破滅。但在遼兩院騎軍及吳軍的面前,宋軍無論如何也不是對手,兩次北伐皆敗於兩院及奚兵之手,便是明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