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有了這個「金標準」,專家呼籲:基層醫生應該更關注

健康時報 發佈 2020-08-14T09:17:23+00:00

「新的專家共識把關注重點放在了糖化血紅蛋白上,作為二型糖尿病的金標準,是因為比起其它指標,糖化血紅蛋白具有很好的穩定性,代表了一個人血糖真正的控制水平。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新的專家共識把關注重點放在了糖化血紅蛋白上,作為二型糖尿病的金標準,是因為比起其它指標,糖化血紅蛋白具有很好的穩定性,代表了一個人血糖真正的控制水平。」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將這最新的國際標準引入新的專家共識,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糖尿病管理和血糖達標的提升。

歷時一年,經過國內多位糖尿病權威專家努力,新的《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於今年發布。該版本是在2011年版本《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共識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指導2型糖尿病調控的主要指標。

為何要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評價血糖控制的金標準?

研究顯示,糖尿病的可怕之處是它的各種併發症,而說到併發症就不能不提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水平密切相關,可以反映糖友血糖長期控制狀況,是評價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水平與大血管併發症和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髮展密切關聯,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就意味著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業內專家評價,糖化血紅蛋白能夠預估併發症的發生,提示醫生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可謂是醫生判斷糖尿病治療方案效果好壞的「偵察兵」。所以,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是所有2型糖友的共同奮鬥目標之一。

「血紅蛋白是血液的紅細胞中含有的攜氧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的糖基化產物,其形成是不可逆的,濃度與紅細胞壽命(平均120天)和該時期內血糖的平均濃度有關,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動的影響,因此利用這種穩定性,可以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反應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實驗室指標。一般來說,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應患者過去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母義明向健康時報記者介紹,糖化血紅蛋白更能代表患者血糖的真實水平。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多少算達標?

此次新的共識特別指出,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為<7.0%,但還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目標值,有些患者可適當放寬,另一些患者則可更加嚴格2。例如,針對低血糖風險較高的患者,推薦HbA1C控制目標為7%-9%;而針對年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長、無併發症、不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推薦HbA1c控制目標為6.5%。

當糖化血紅蛋白穩定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時,則會帶來諸多益處,如穩定糖尿病病情、避免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等,越早控制越好。而在目前的有效控制藥物里,胰島素一般作為首選藥物。但專家建議,糖尿病治療要遵循個體化治療方案,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並且要注意,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不能隨意中斷治療或轉換藥品,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整。另外因疫情原因,建議平時家中要有少量的胰島素儲備,防止因缺藥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在選擇降糖藥物時,應綜合考慮併發症或合併症、低血糖風險、對體重的影響、治療費用、不良反應風險、患者偏好等因素,新《共識》則對具有不同特徵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做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臨床推薦。所以提醒廣大糖友們,千萬不要因為聽說朋友鄰居用什麼藥效果好就自行換藥,適合他的真不一定適合你。」母義明教授向記者表示。

專家呼籲,基層醫生更應該關注糖化血紅蛋白指標

近年來,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21億,成為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嚴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減輕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髮展,但我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卻不容樂觀,目前血糖達標率僅為15.8%。

母義明教授向健康時報記者分析,總體而言,隨著政府將糖尿病列為兩大慢病之一,從政府到民眾對控制自身血糖的意識都在逐步提高,例如北京等地,一般人都知道要保持健康的體形,控制良好的血壓和血脂,運動、飲食也盡力要求比較規律,此外定期做血糖檢測等。但郊區或者是農村等欠發達地區,就缺乏這種意識,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逐漸引起併發症,對個人身體和經濟層面都帶來比較大的負擔。

除此之外,我國欠發達地區醫療條件參差不齊,主要表現為檢查的手段、醫生的能力、管理糖尿病的能力不足。尤其在基層,由於缺乏專科醫生,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是由全科醫生進行診療,缺乏較為專業的診療手段。

為此,母義明教授表示,此次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評價血糖控制的金標準,有助於推動糖尿病分層化管理,幫助基層醫生「長本事」。基層醫生了解糖化血紅蛋白的意義後,對不同的患者進行分層管理,可以幫助患者達到相應的控制目標。同時,母義明教授建議基層醫生按照臨床路徑指南操作,檢查指南規定的重要指標,這樣基本能解決90%以上的問題,從而大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患者的負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