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錢,大量的印度人正在故意被餓死

遠方青木 發佈 2020-08-15T19:32:57+00:00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掀起了一股反對浪費食物,提倡節約糧食的浪潮。之所以要提倡節約糧食,是在假設中國遭到最不利外部情況下的應對之策,以防外國用糧食卡中國的脖子。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掀起了一股反對浪費食物,提倡節約糧食的浪潮。

是中國的糧食生產出問題了麼?

糧荒要來了麼?我們需要緊急屯糧麼?

並不是。恰恰相反,中國的夏糧生產剛剛報喜,創了歷史新高。



之所以要提倡節約糧食,是在假設中國遭到最不利外部情況下的應對之策,以防外國用糧食卡中國的脖子。

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中國一直都有極強的憂患意識。

茅于軾曾經建議取消中國的18億畝紅線,理由是在全球化市場之內,中國可以隨時從外界進口糧食,沒必要保留那麼多耕地,這個建議被政府直接無視了。

中國當局考慮的,一直都是在國外對中國禁運所有糧食,甚至還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如何確保中國人的糧食供應

。計算出來的結果是最少要18億畝耕地,所以我們才把這個立為紅線。

所以在和平年代,中國爆發糧荒的機率就是零,而且離糧荒差的很遠很遠。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6.64億噸,進口1.06億噸,是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大國。

美國一年的糧食產量也就5.5億噸,因為人口少,成了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大國。

但美國就算不故意卡中國,供應中國需要的1億噸糧食都很吃力,需要世界合力。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容樂觀啊。

單純看這個數據,是挺嚇人的,但如果看另一組數據,就沒那麼嚇人了。

世界第三糧食出口大國,是印度,每年都為世界提供大量的糧食,印度大米橫行中東市場。

這麼看,印度的糧食安全應該很OK,國民應該都吃的滿嘴流油,否則哪來的餘力出口糧食?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印度擁有整個亞洲最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全國基本都是平原,而且處於印度洋暖濕氣流的籠罩範圍內,降雨量極其充沛。

僅從這個地形,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出印度特別適合農業生產。



中國雖然面積很大,但全國只有16.13%的土地適合農業耕種。

印度就不一樣了,全國51.61%的土地適合農業,且一年三熟。

所以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還高,且降雨量非常大,遠高於中國江南地區,從不擔心缺水的問題。

印度全國平均年降雨量高達1200毫米,官方把年降雨量低於750毫米的地方稱之為乾旱地區。

這個標準能把中國人給氣死,因為中國的魚米之鄉也就這個降雨量水平。

湖廣熟,天下足,但湖廣的年降雨量,也就800毫米左右,按印度標準剛剛脫離乾旱地區的貧困線。。。

印度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成為全球第三糧食出口大國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老天爺賞飯吃。

這你又錯了。

我這有組數據,2015年中國糧食產量6.21億噸,印度糧食產量2.52億噸,印度不足中國的一半。

但中國的人口是13.71億人,印度人口13.11億人,兩國差不多。這就導致中國的人均糧食生產量達到了453公斤,印度為192公斤。

人均糧食產量192公斤大家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概念。

1961年,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人均糧食產量暴跌至歷史最低值,數據為207公斤。

而印度,等於年年都在過中國的自然災害。

而在西方媒體上年年都被饑荒的朝鮮,其國內人均糧食生產量,也達到了280公斤,遠高於印度。

沒想到吧,印度身為世界第三糧食出口大國,其國內糧食產量,比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和朝鮮都要低。

就這,他們還要瘋狂的出口糧食。


為什麼印度的自然條件那麼好,耕地也多,結果糧食產量卻那麼低,這個問題很好玩。

為什麼印度在糧食產量那麼低的前提下,還有餘力出口糧食,這個問題更好玩。

世界的糧食生產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不再單單只是耕地和農民人口的比拼。

有沒有良種、水利設施好不好,農業機械多不多,這都會影響到糧食產量,而且影響非常大。

印度雖然濕潤多雨,把低於750毫米降雨量的地方都稱之為乾旱地區,但其降雨規律和中國長江流域差不多,大部分都集中於6~9月份的夏季。

如此之大的降雨量,給印度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洪災。

6~9月份是洪災,其餘時間只能靠存水,不下雨了所以是旱災,因此才導致了印度糧食產量低,這是印度政府給出的解釋理由。

但實際上,這個理由可以套用在任何國家,尤其是中國。

但是,自新中國建立開始,中國就大量的修建各種水利灌溉系統,用各種手段截留夏季的雨水。而印度,至今還在看天吃飯,純粹的依靠季風降雨。

雖然理論上印度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但只有具備水利設施的地區實現了,其他地區因為缺水而做不到。

全國平均降雨量都比中國長三角地區還要濕潤的印度,居然因為缺水而阻礙了農業生產。

這很魔幻,但這就是現實。

如果印度有大量的水利設施,那糧食產量必然可以暴增,但印度政府不願意修,因為太費錢了。

從「經濟」上看,印度修水利設施並不划算,是賠錢的買賣。

類似的邏輯還可以推廣到良種、農業機械上面,印度的大地主覺得這麼搞不賺錢,導致他們沒有投資農業設施,增加糧食產量的動力。

所以印度優良的陽光和水力資源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印度農業生產潛力巨大,但產量就是上不去。

印度的一切糧食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結於錢的問題,提升糧食產量是虧錢的,所以不值得投入巨資。

國際糧價異常的便宜。2018年,俄羅斯優質小麥在計算了運輸費和倉儲費後,報價才220美元/噸左右,摺合0.75元人民幣/斤。

同等質量的小麥,中國官方對農民的收購價,是1.4元/斤,貴了接近一倍。

這大量的補貼就是為了維持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確保了各項先進農業技術在中國有實施的可能性。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對糧食生產有所放鬆,沒有補貼農業,直接導致中國在1998~2003年糧食產量減少了15.9%,直到2008年才恢復到10年前的水平。

如果中國不給糧價補貼,開放國內糧食市場,任由國際廉價糧食衝擊中國,那中國的糧食產量將會大暴跌。

別說年產6.21億噸,我怕連印度的2.5億噸都比不過。

就今天這個糧價,很多農民都在說種地不賺錢,如果糧價再砍一半,中國還有幾個農民願意種糧?

都不種糧,哪來的國內糧食產量?

但問題又來了,既然國際糧價那麼低,那為什麼印度居然能成為世界第三糧食出口大國?

每年大量的把糧食凈出口。

不是說因為糧價低所以印度沒有糧食生產積極性麼?怎麼還在以低價出口糧食?

因為印度人,不需要糧食。中國利用工業反哺農業,說的不僅僅是那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機械,還有財富。

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但沒錢,一定買不到糧食。

印度之所以選擇大量低價出口糧食,是因為其國內市場已經飽和了,糧食賣不出去,印度人不買糧。

中國的糧食產量,是在養活13億人。但印度的糧食產量,其實是在養活1億人和12億牲口。1949年時,中印的人均糧食產量差不多。

但1990年之後,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遙遙領先,是印度的2.34倍左右。


更誇張的,是中印的肉類消費對比。

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是印度的15.85倍。

幾千萬印度人和中國一樣吃肉,12億印度人不吃肉,一平均,差不多了,15.85倍就這麼來的。

印度的窮,那是全方位的窮。

印度的貧民太多了,哪怕糧價再便宜,他們都沒錢買,掙扎在飢餓線附近。

國內生產的糧食賣不出去,農場主只能選擇出口,賣給國外那些出得起價錢的人。

畢竟,印度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國家沒有強迫農場主把糧食低價賣給貧民的權利。

大量的印度人,因此在餓死的邊緣掙扎。

國際上把印度這種糧食出口行為,稱之為飢餓出口。

世界糧食的人均產量是343公斤,印度是200公斤左右,就這還能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每年凈出口大量的糧食。

僅從這個數據,你就可以猜出無數的印度人每天吃的什麼食物。

這裡還要再列一個數據,2017年整個非洲的人均糧食消費量,恰好也是200公斤。。。

印度人,吃的還不如非洲人。

而中國,一方面高價收購糧食,刺激國內糧食生產,確保中國人均糧食產量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一方面還大量進口國際低價飼料糧增加中國肉類產量,讓國人吃的滿嘴流油。

支撐中國這麼幹的,是中國急速爆發的財富。

印度不是不想這麼幹,但真的沒錢。除非你願意相信中國人天生飯量就比印度人大2倍以上,否則你根本無法解釋兩國的糧食產量和進出口數量為何如此異常。

對了,大家知道嗎,歐洲第一窮國烏克蘭,也是糧食出口大國,外號歐洲糧倉。

不出口糧食沒辦法,國家太窮了,只能靠出口糧食換外匯。

假如中國遭到糧食禁運,每年糧食進口減少1億噸,並同時遭遇巨型天災或戰火,導致國內糧食產量暴跌一半以上。

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也就和今天的印度差不多而已。

印度人能活,我們就能活,雖然我們今天富了,但並不是吃不起苦,這就是18億畝耕地紅線的意義。

就算如此,中國還一直居安思危,隔三差五的強調國內糧食安全問題,然後呼籲節約糧食,連萬分之一的風險都不願意冒。

進口糧食,不代表中國缺糧。出口糧食,也不代表印度糧多。

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不能簡單的用進出口糧食的數據來看,而是應該從國人的腰圍和體重上去判斷。

貧民窟的人,沒有資格,也沒有興趣去考慮糧食安全問題。印度的糧食,寧可低價出口,也不願意給國內的窮人吃。

幸好,我不是印度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