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察隅8.6級大地震70年:「罪魁禍首」是兩條斷層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0-08-15T01:17:04+00:00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地震系統專家、機構對該次地震進行科普解讀,指出察隅8.6級大地震的「罪魁禍首」是墨脫斷裂帶、阿帕龍斷裂帶這兩條斷層,強調要持續推進地震科技創新,通過科技進步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察隅8.6級大地震震區房屋、建築物及結構物破壞的照片(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1989)。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 供圖

察隅8.6級大地震震區房屋、建築物及結構物破壞的照片(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1989)。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8月15日是中國有記載以來最大地震——西藏察隅8.6級大地震發生7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地震系統專家、機構對該次地震進行科普解讀,指出察隅8.6級大地震的「罪魁禍首」是墨脫斷裂帶、阿帕龍斷裂帶這兩條斷層,強調要持續推進地震科技創新,通過科技進步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中國有記載以來最大一次地震

1950年8月15日,北京時間22時9分34秒,一場8.6級的大地震使安置在全世界86個地震觀測站的地震儀擺針劇烈擺動。劇烈的地震信號最初讓美國科學家認為地震發生在日本,而日本科學家一度認為發生在美國。

1950年察隅大地震形成的各種地面破壞(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1989)。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 供圖

不過,這次大地震真正的震中,就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察隅、墨脫之間。這是中國有記載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極震區烈度達12度。地震襲來,整個雅魯藏布江河灣地區和米林、林芝、波密等27地都被捲入這場災難,並波及鄰近的印度境內多地。

此次地震造成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喜馬拉雅山40餘萬平方公里大範圍內的地形地貌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4段,房屋及各類建築物倒塌導致人畜傷亡慘重。據宏觀考察資料統計,這次地震造成中國境內約1800人罹難(據檔案史料記載統計約2400-3300人),印度境內估計1500人罹難。

察隅大地震1年後,巨震再次襲擊西藏。1951年11月18日當雄北發生8.0級地震,在廣闊的羌塘高原上沿崩錯斷裂帶形成一條全長81公里的地面破裂帶。新中國成立以來僅兩年多時間內,西藏接連發生兩次8級以上地震。

確定「罪魁禍首」是兩條斷層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謝超副研究員分析說,察隅8.6級地震發生在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地區,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匯聚的南緣部位。

研究表明,在高強度的構造擠壓應力作用下,察隅地塊內部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構造隆升和地殼水平縮短(也稱察隅變形帶),察隅大地震就發生在察隅變形帶內。「1950年察隅8.6級地震的發震構造不是一條斷裂,至少有兩條斷裂參與了破裂」。

據山東省地震局宣教中心介紹,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的俯衝帶前緣,地殼活動劇烈。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僅8級以上的大地震就發生6次,地震頻度高,強度大。70年前發生察隅大地震的藏東南地區,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俯衝碰撞的東北犄角地區,更容易積累應力,構造背景十分複雜,地震更是頻繁。

受限於當年的科技水平、人力、自然條件和調查時間、範圍等因素,雖然地震科研人員克服困難,陸續對察隅大地震展開研究探索,但地震專業考察難以深入進行,所獲資料仍然不夠全面、系統。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和地震科技的發展,對全國8級以上大地震進行進一步總結調查的時機成熟,地震專業考察開始啟動。1985-1986年,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地震局科技監測司共同主持察隅、當雄兩大地震的現場考察,並成立「西藏察隅、當雄大地震考察隊」。

考察隊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並克服高原環境困難,歷時兩年、野外現場考察行程兩萬多公里,通過深入地震現場科學考察,取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和珍貴震災照片,逐漸揭開察隅8.6級大地震的神秘面紗。

通過現場考察和追蹤強餘震,發現察隅8.6級大地震的「罪魁禍首」是兩條斷層:墨脫斷裂帶和阿帕龍斷裂帶,兩條斷裂帶在墨脫、背崩附近交叉重疊。在印度板塊持續向歐亞大陸俯衝的過程中,持續不斷的應力在此處積累,積蓄超過極點,爆發了地震。

考察隊通過全面的調查認為,這次地震極震區在墨脫縣格林、地東一帶,地震烈度為12度,面積約3800平方公里,地震的強有感範圍達21萬平方公里。

出現罕見「地爆」現象

謝超指出,察隅8.6級大地震造成巨大的地面地表破壞,其主要形式包括地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縫。其中,「地爆」是地震的瞬間發生地面爆裂,地下的砂石和濁水噴起,噴射高度可達4至5米。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震中區的格林、背崩和地東一帶,尤以格林最重,地爆噴出物將倒塌的房屋淹沒並在格林盆地內形成砂石丘。

山東省地震局宣教中心稱,察隅8.6級大地震出現的地爆現象非常罕見,在地爆最重的格林,巨大滑坡與地爆翻起的砂石,把整個格林村湮沒,整個格林盆地到處都是地爆後的慘狀,變成砂石丘、陷坑密布的荒野。

此外,大震往往會導致災害鏈的產生,察隅8.6級大地震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古鄉湖的誕生:

這次地震導致墨脫北約60公里的波密縣古鄉溝上游發生大規模冰崩、雪崩和崖崩,形成40米高的堰塞壩。1953年夏天,古鄉溝連降大雨並持續高溫,大量冰雪融化,堰塞壩被洪水衝決,爆發特大型黏性冰川泥石流,1000多萬立方米的泥砂裹挾著重達數百噸的巨大石塊衝出溝口,川藏公路被淹沒,衝出的洪積扇塞斷帕隆藏布江,形成古鄉湖。此後,古鄉溝頻發泥石流,至1973年已多達600餘次,體積達1億餘立方米。

推進地震科技創新減輕震災風險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指出,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相比,地震科技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和進步:密布全國的地震監測網絡能及時捕捉地震,實現國內地震2分鐘自動速報;發布實施全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普遍提高全國抗震設防要求;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地震災情速報平台,震後0.5小時內提供震災快速評估結果,1.5小時產出地震烈度圖。

對於人員難以進入的地區,可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影像進行震後早期的震情考察;對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也有科學的治理方案;作為世界首個研究「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響應」全鏈條的地震科學實驗場,正在建設的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大大推進地震科技進步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

面對日趨嚴重的地震災害風險,下一步,中國地震局將大力推進地震科技創新,為提升全社會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供堅實基礎和核心支撐;繼續增強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加快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進一步提升地震預警信息服務能力;著力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推進減隔震等技術應用;推進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不斷加強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努力把握地震形成和發生演變的機理與規律,推進自主創新與成果應用,不斷提升防震減災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向公眾廣泛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表示,回顧1950年察隅8.6級大地震和科學考察的艱難歷程,雖然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卻可以努力將地震災害風險降到最低。(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