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裡小江湖有大文章,把握社交敏感期要避免這4點育兒誤區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發佈 2020-08-16T02:16:08+00:00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跟蹤研究了來自全美的700名幼兒園兒童,直到他們25歲。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孩子幼兒園時期的社交水平與25歲時候的成功和幸福感顯著相關。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跟蹤研究了來自全美的700名幼兒園兒童,直到他們25歲。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孩子幼兒園時期的社交水平與25歲時候的成功和幸福感顯著相關。

5歲的女兒現在上幼兒園2年了。我經常接女兒放學,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家長在幼兒園門口等孩子時,被談論最多的話題是:打聽各種興趣班,操心孩子吃飯的問題,帶娃玩的好去處。快升大班的時候,會逐漸開啟幼小銜接和擇校的話題。

很少有家長會特別關注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相處的情況。爺爺奶奶關注的是孩子吃得好不好,而爸爸媽媽更關注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

覺察一下,孩子在幼兒園中的集體生活中,最在意的是什麼?

是和小朋友的相處。誰和我做好朋友了?今天一起聊什麼,玩什麼了?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遠比在幼兒園裡吃得好不好,學到什麼內容更重要。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提到:孩子在2歲半到6歲期間會出現社交敏感期。伴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會逐漸由依賴父母和自我中心轉變為向外尋找朋友。

處於社交敏感期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在父母看來無法理解的行為。對此,父母常常會批評、制止。但孫瑞雪老師告訴我們,有時候父母善意的教育恰恰破壞了孩子的敏感期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幼兒園社交,父母常見的幾個教育誤區。

​1、誤區一:「語言攻擊」是不良行為,一旦發現必須嚴厲批評

有一天,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和我說,她們班的康康很暴力。我問,哪裡暴力了?女兒說,「語言暴力!康康經常在幼兒園裡罵我們是『討厭鬼』、『臭屁孩』,還有『告狀精』……」

原來,女兒和康康吵架了。

那天,幾個小朋友在玩具區搭積木。康康想加入,女兒說:「你表現不好,我們不想和你玩。」康康站了一會兒,可能覺得很失落,又沒面子。就憤憤地說:「有什麼好玩的。你們搭的房子醜死了!」然後扭頭就走掉了。

女兒氣不過,跑去告訴老師。結果中午康康一見到女兒就叫她「告狀精「。女兒越生氣,越不讓他說,康康越說得歡。

大多數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和班主任老師溝通,希望能告知對方家長制止孩子的這種不當行為。但反思身邊的案例,我們會發現,喜歡語言攻擊別人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看起來「嚴加管教」的家長。但是嚴厲的批評,強烈的制止好像並不起作用。以暴制暴,反而助長了孩子的行為。

3、4歲的孩子經常會出現說話比較放肆、沒有分寸的情況。這是因為幼兒自我意識和力量感在逐漸提升,他們會慢慢發現語言可以變成一種力量,開始對效果強的語言越來越關注。比如搞笑的話、有歧義的字眼,甚至罵人、有攻擊性的髒話。

語言攻擊,在成人看來很沒有禮貌。但某種意義上,這是孩子語言能力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對此,父母應該學會淡然處之。有時候對方的反應越是強烈,就越發讓孩子印證了語言的力量,樂此不疲。就像上面的案例中,我的女兒氣不過,找康康理論,還告訴老師。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康康有更多「施展」語言暴力的機會。

相反,如果不把孩子這種社交敏感期中的常見行為當作問題,不採取一些過激反應,孩子自然就會覺得沒趣。慢慢地隨著敏感期的度過,也就不說了。

​2、誤區二:小朋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朋友帶孩子來家裡做客,你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像小主人一樣招待小朋友。但孩子經常不給力,死守著自己的玩具,這個也不給人玩,那個也不許碰。最後搞得一群人都很尷尬。

有些父母會顯得非常生氣。他們認為孩子這樣的行為會顯得很沒教養,也讓自己很沒面子。

在大多數成人看來,不懂得與他人分享是一種自私的行為,是需要被批評教育的。但是兒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5歲以前的孩子常常霸占著某個物品不放,是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分享的概念。

強制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這種教育不適用於5歲以前的兒童。這會給孩子造成恐懼感和危機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開始強烈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有物的快樂,是兒童發展人際關係的第一步。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而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原則,形成秩序感。

曾經聽幼兒園老師說,小朋友經常會出現各種「奇怪」的占有行為。比如把用過的紙巾、吃剩的食物收集起來帶回家。有的孩子撿到一片樹葉,會跑過來告訴老師:「這是我的,我要把它帶回家。」還有的小朋友甚至會出現要把自己哭的眼淚、尿的尿也要帶回家的情況。

當父母能夠明白孩子是在靠確認物品的所有權來區分「我」與「他人」的概念,也就能理解這些啼笑皆非的狀況了。這是「占有敏感期「的正常表現。

到了5歲左右,隨著心智的發展,孩子自然會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等到6、7歲,伴隨著社交能力進一步提升,孩子們便能很輕鬆地感受到分享的樂趣。這是成長的規律。在此之前,孩子的物品應該歸他自己所有。父母不能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東西,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拒絕。

​3、誤區三:天天送玩具零食還沒朋友,是因為孩子社交能力太弱

蒙台梭利的理念認為,在自由自在的活動中,孩子們藉助食物和玩具能建構最初的人際關係智能,認識人與物,物與物,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鄰居樂樂上的是一個蒙台梭利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帶玩具和食物到幼兒園。但樂樂媽前陣子卻著實苦惱了一陣子。3歲多的樂樂每天都要裝很多玩具到學校。

原來,樂樂瘋狂地喜歡上了和同學交換玩具。用自己的車換回同學的奧特曼,又用奧特曼換回來一個會跳的小青蛙。這算是好的。更多的時候,換著換著玩具就沒了,要不就是帶回來一堆殘缺不全的玩具。

樂樂媽無奈之下,找到老師。老師卻說,「這是正常的。小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最初從物物交換開始,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轉變成根據興趣愛好來交朋友了。」

樂樂媽說,這樣的情況大概持續了2、3個月。有一天,樂樂放學回家突然很堅定地宣布:「媽媽,我以後再也不帶玩具跟小朋友交換了。浩浩拿了我的遙控車,說好了今天跟我做朋友。但是後來她去找明明玩了!」打那以後,樂樂就真的不怎麼帶玩具去幼兒園了。現在他和班上另一個男生成了好朋友,兩人每天幹啥都在一起。

或許,有些父母又認為孩子只盯著一個朋友玩也不好。排斥別的小朋友,會顯得不夠友好、合群。其實,這也是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個階段。5、6歲以前,孩子的人際關係大多局限於一對一模式,一個時間段只聚焦某一個朋友。再大一些的孩子才會逐漸進入小團體交際模式,並且在選擇朋友上有了明顯的精神需求。

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告訴我們,要相信孩子會積累、整合自己的交友經驗。他們會慢慢意識到相同的愛好和興趣,互相喜歡和理解能夠幫助自己和朋友相處。建立並遵守規則,放棄一些東西,滿足對方的需求,能夠避免衝突。

父母做好以下幾點,能夠更好地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社交敏感期:

(1)儘量給孩子空間自己處理問題,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出現。

(2)不直接干涉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傾聽孩子,鼓勵孩子說出困擾。

(3)引導他們自己找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4、誤區四:幼兒園就開始「談戀愛」,孩子早熟必須管

一天,閨蜜很不安地跟我說,4歲的兒子問了她一個問題。我好奇地問:「什麼問題讓你這麼不淡定?」她說:「兒子問我,如果我愛一個女孩,這個女孩不愛我,我們能結婚嗎?

閨蜜擔心的是,這麼小就愛不愛的,是不是太早熟了?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提到,孩子大約從4歲開始會對婚姻和情感敏感。幼兒園裡,孩子們經常會討論說誰是誰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我長大要和誰結婚。有的孩子還會因為被喜歡的人冷落而傷心,因為喜歡的人跟別人做朋友而妒忌。

帶著好奇心,後來我也跟5歲的女兒探討了這個話題。我問她:「你們班裡有你喜歡的小男孩嗎?」女兒略帶神秘地說:「你猜?」

哇喔,這個有點難猜。我一個個說起她的男同學們。女兒還提醒了好幾遍「比我大的」,我也沒猜出來。沒想到女兒最後來了一句:「就在我家裡啊。」

她是說她的「直男哥哥」嗎?這個答案倒是讓我有點驚訝,又哭笑不得。

幸好我專門研究過孩子幼年時期的社交行為特徵,明白這只是孩子對於情感和婚姻關係的好奇與探索,倒也沒有顯得很大驚小怪。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不也是經常會玩過家家的遊戲麼?

家庭和婚姻是陪伴我們大半生的主題,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小時候就去思考這個話題呢?

我記得女兒曾有一天問我,「如果我喜歡男孩子會怎麼樣?」當時我沒有太理解她的意思。女兒又解釋一遍,問:「如果喜歡男孩子,會不會長大以後就變成男孩子了?」

看到了嗎?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有很多人認知是錯亂的,並沒有大人想像的那麼不堪。孩子在婚姻敏感期中要處理很多內心的困惑,經歷很多情感上的折磨。這對於孩子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用科學、平和的心態與孩子保持交流,而不是斷然地否定和迴避。

父母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婚姻敏感期,會讓孩子對兩性、情感建立更理性的認知。一些情商比較高的孩子還會懂得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討好自己的喜歡的人,或者刻意製造一些特別的情景以獲得別人的關注。這些都將為孩子成人之後健康的婚姻關係奠定基礎。

​寫在最後:

有人說,那些看起來行為不端的孩子,往往是缺乏愛與肯定。

父母常常覺得小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因此教育孩子經常是直線思維:出現錯誤就應該批評教育。但事實上,我們的教育中夾雜著太多的不理解、不接納,才會把批評當作教育。

幼兒園就像一個小江湖,有很多成人難以讀懂的江湖規則。能真正蹲下來,躬身入局的父母才能充分發掘孩子的潛能,引領孩子成為一個更加智慧、有幸福感的人。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