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紀錄片《中國美》: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學理思考和詩意表達

廣電時評 發佈 2020-08-13T11:09:44+00:00

文物詩詞戲曲、民歌民俗手藝,近幾年,不少廣電視聽節目對焦這些充滿文化厚度和民族風韻的主題。其共通之處,是從特定的具象載體切入,調用視聽語言對其進行細緻描摹,帶領觀眾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作者:鮑楠

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


文物詩詞戲曲、民歌民俗手藝,近幾年,不少廣電視聽節目對焦這些充滿文化厚度和民族風韻的主題。其共通之處,是從特定的具象載體切入,調用視聽語言對其進行細緻描摹,帶領觀眾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同樣以「美」為題,近期優酷播出的《中國美》立意大不相同。這部從片名便透露著「宏大感」的紀錄片,初看起來也是對焦舞蹈、書法、京劇、崑曲等領域,邀請十餘位藝術家進行個人自述和創作展示,但其落腳點,卻是通過對代表性藝術形式的剖析,解讀當下正在發生的審美創造。換言之,《中國美》的要旨,並非訴諸觀眾的感性審美體驗,而是帶領觀眾從學理層面領會和思考中國美。



解析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


《中國美》的主體內容,是林懷民、白先勇、雷珍民、葉錦添、徐冰等十餘位代表性藝術家的個人自述和創作展示。藝術家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信發自內心、溢於言表。這份感情與自信,既源於生於斯長於斯的血脈聯繫,也源於看遍世間風景後的理性審視。同時,由於他們憑藉藝術成就在海內外已經取得廣泛聲望,既無需妄自尊大也不會妄自菲薄,他們的所言所表,對觀眾便極具說服力、感染力。


相比於呈現藝術家們的作品,該片更著重講述他們如何從傳統文化中獲得創作滋養。編舞家林懷民的故事中,他向雲門舞集的舞者們強調的不是重複壓腿、壓肩這些現代舞的基本功,而是通過站樁、打坐這些中國武術中的修為方式靜心寧神。為了編排《行草》《狂草》等舞劇作品,他帶著參演舞者練習書法,從中體會力道、筆法、留白。舞者們因此在表演中獲得了「身體有如一支毛筆」的感覺。觀眾或許以往就欣賞、讚嘆過雲門舞蹈之美,在《中國美》中則看到了雲門如何從它所敬仰的傳統文化中獲取靈感、方法與力量。



該片對傳統文化的思考,是在東西比較和古今對照的時空觀下進行的,以此凸顯其時代價值。現代藝術家徐冰在自述中談到,當下人類文明與自然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程度,而此時,中國的、古老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就成了最有價值、最前沿、最當代的思想。緊接著,該片展示了徐冰的裝置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乍看起來它是一幅意境盎然的青綠山水,而當鏡頭移到「畫布」背後,觀眾卻發現它實為以塑料袋、樹枝、麻絲等為材料,借用光線效果而呈現出的色彩虛實。「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現代價值,也隨著徐冰的闡述和《背後的故事》的美感、幽默和反諷效果,抵達了觀眾。


此外,該片還講述了師徒間的衣缽相傳,父子間的口傳心授,增加了敘事縱深,記錄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側面。書法家雷珍民談到,自己按照趙朴初先生的指點,從三十多歲開始堅持寫楷書,直到五十多歲才開始接觸行書。十餘年時光練就了筆力,也悟到「楷法做人」的道理。雷珍民對學生雷江同樣傾心相授,多年的體悟,流露在為學生伏案指點的一筆一划之間,也寫在給學生「持修十年」的贈言裡。



不拘形式不落於形式


探討「美」這個抽象的概念,相比講述某個具體人物事件要困難許多。同時,一檔自我定位為探討「美」的節目,自己首先要美。《中國美》將抽象的審美與具象的作品有機連結,一同跨過延綿的時空,讓價值表達溫柔落地、走入人心。


該片全片沒有解說,沒有分節字幕,也沒有時間線、地理線等嚴密清晰的敘事章法。每個故事都由藝術家的「個人自述」和「創作展示」兩部分構成。



「個人自述」部分,有飽含情感的表達。學者白先勇說:「按理講我應該是一個完全西化的人,念的是西方文學,在美國生活了四十幾年,怎麼中國的這個根,強硬得不得了。」微笑中略帶自嘲的語氣,同長期致力於推廣傳統文化的執著努力形成對比,未加渲染就能讓人感受到他對「根」的濃烈情感。「個人自述」部分,也有經過歲月沉澱的洞察。電影攝像師李屏賓在講述工作時說道,自己一直在探索「黑中有黑」「黑中留白」的鏡頭表達。在他看來,暗部層次的表現就是中國美,是西方人欣賞但未能懂得的精髓。類似的「金句」,一次次「點撥」觀眾,把對中國美的感性認識提升到「形而上」的層次。



「創作展示」部分則側重讓觀眾獲得直達創作現場、幕後策劃的真實感,與「個人自述」部分互為輔證。節目跟拍了視覺藝術家葉錦添就數碼動畫中「龍」的形象與國外CG動畫設計師溝通的細節。「神龍見首不見尾」「生活在雲端」的描述讓國外設計師很困惑,直到葉錦添具體到「少一些毛髮」「多一些煙」等要求,這位國外設計師方才了解他的想法。隨後畫面切換到葉錦添的提煉和概括:西方人看到山是什麼樣子,就怎樣還原在畫布上,而中國人會用超然的眼光看事情,一百人畫山,一百個山都不一樣。節目就這樣把藝術審美創造的具體細節,凝練到東西方審美的對照,再從對審美的探討,擴展到認知層面的文化差異。



該片每期分成若干段落,相鄰段落在藝術家的故事之間、「個人自述」和「創作展示」之間進行切換。貌似散漫自由的切換卻自有節奏與韻律,也製造了「互文」式的修辭。上一秒雲門舞集在台南農田裡表演,下一秒服裝設計師馬可在鄉村採風,鄉土的生命力作為未經言明的線索游騁其間。


《中國美》以較高的完成度實現了主旨的表達,傳遞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信,也傳遞了對東西文化交流互鑒的期待。在當下的日子裡觀看此片,《中國美》所傳遞的態度,更有了超越美學層面的現實意義,節目也因此顯得更加珍貴。


編輯 | 王海婷 佘博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