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防青少年「入戲」飯圈文化太深

六安新聞網 發佈 2020-06-10T08:19:52+00:00

通常來說,「飯圈」會圍繞著某一明星或偶像組合形成虛擬社群,建立常態化聯繫,為「愛豆」打榜、購買產品、製造話題、線下眾籌以及組織見面會等活動。

飯圈文化是以明星藝人的粉絲為主導形成的青年亞文化。通常來說,「飯圈」會圍繞著某一明星或偶像組合形成虛擬社群,建立常態化聯繫,為「愛豆」打榜、購買產品、製造話題、線下眾籌以及組織見面會等活動。在網際網路媒介和粉絲經濟的助推下,如今「偶像養成」多是依託粉絲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哪怕沒有作品、哪怕資質平庸,只要有瘋狂粉絲、充足流量、爆款話題和網絡熱度,就有可能「C位」出道。「愛豆」與粉絲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最初的單向崇拜、有限互動到現在的精神「占有」 、實時追蹤。粉絲群體也從自發的、鬆散的文娛社群發展成為有組織、專業化的利益圈層。

飯圈文化有一定的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一些有擔當的演藝明星會依託粉絲群體,發起公益號召、實施慈善救助,以身作則為「飯圈」帶來正能量。然而就目前頻發的種種「亂象」來看,「飯圈」更多的是在產生負面效應。有的粉絲為追星荒廢學業、離家出走;有的粉絲不惜重金為「偶像」打榜、應援、刷流量;有的粉絲為追星堵塞機場、車站,成群結隊、大聲喧譁;有的粉絲為追星在網絡上相互謾罵,挑動負面情緒、違反公序良俗;有的粉絲曝光「愛豆」的行程住所、個人信息和日常生活。「飯圈」已經形成一條隱形且周密的產業鏈,在娛樂企業、經紀公司和職業粉絲的合謀下,當粉絲們熱淚盈眶、撕心裂肺為偶像應援埋單時,幕後「玩家」卻可能正進行著利益瓜分。某種程度上,粉絲對「愛豆」的過度追捧折射出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因此,呼籲理性追星、凈化娛樂生態勢在必行。

某些生於飯圈的「頂流」藝人,實際上藝術水平不高、藝術資質欠奉,甚至沒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他們只能在飯圈的世界裡尋找存在感,虛張聲勢、自我陶醉。也有一些演藝明星本來不必依賴飯圈文化生存,無奈在商業邏輯綁架之下,只能被動配合飯圈的表演。在此情況下,演藝明星要提高文化素養和演藝才能,用作品立名氣,用藝德樹形象,建立正確的演藝觀。

這離不開行業生態的調整完善。很多投資方痴迷於流量,認為「頂流」才是硬道理,這加速了飯圈文化的擴張。在演藝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藝人的更新率、疊代率和淘汰率越來越高,成材率、成名率和成功率卻越來越低。鎖定飯圈、套牢藝人、吃定粉絲,挖空心思讓捧紅的藝人快速變現,成為許多投資方的不二法門,也造成了行業生態的非良性損耗。因此,要加大監管力度,規範娛樂行業的商業運作行為。

此外,還要呼籲年輕人理性追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流量為王的誤導下,捧紅誰、封殺誰似乎是粉絲說了算,粉絲好像成了「愛豆」的「金主」 ,而偶像則成為粉絲情感投射、身份歸附和慾望想像的載體。這種弔詭的造星機制,讓粉絲感覺自己掌握了很大的話語權,並由此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因此,針對粉絲的一些情緒化和不理智行為,呼籲社會、家庭、學校和演藝行業共同努力,規避消極影響,幫助青少年構建起健康向上的飯圈文化,正確認識自身與偶像的關係。(楊洪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