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走向黑洞

sir電影 發佈 2020-06-10T10:15:24+00:00

在等不來《一秒鐘》的日子裡,勤奮的張藝謀沒閒著,除了完成《堅如磐石》,還剛剛殺青了諜戰片《懸崖之上》。

太想看了。

太想看了。

Sir昨晚點開個預告片後,咂摸到現在。

台詞諱莫如深,卻勾勒出一場清晰的大尺度遊戲:

公交車爆炸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蘇科長,鄭局長的兒子。

這麼敏感的時候,你跟這麼敏感的人吃飯,動過腦子沒有?

一倒手,一百個億就進他手裡了。

中央巡視組下來,希望你端正態度。

錢外有錢,官外還有官……



畫面流光溢彩,分外詭異。

看著像韓國犯罪片?

不。

導演欄大寫著張藝謀——

上映時間,2020。

在等不來《一秒鐘》的日子裡,勤奮的張藝謀沒閒著,除了完成《堅如磐石》,還剛剛殺青了諜戰片《懸崖之上》。



△ 《一秒鐘》遙遙無期,《懸崖之上》殺青

預告片中最引人遐想的是兩點。

一,地點重慶

為什麼選在重慶?

二,台詞說「我是不希望老爺子資源介入進來」。

這個老爺子是誰?


第一點,懂的自然懂。

第二點,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得從19年前的一部劇說起。

Sir收到獨家爆料,《堅如磐石》故事其實改編自它——

《黑洞》


當年這劇的創作團隊厲害了。

導演,管虎。

編劇,陸川、張成功(另一部代表作《黑冰》)。

絕對男一號,陳道明。

演員名單里有陶澤如、丁嘉麗、董勇、陶紅、袁立、梁靜、黃渤、馬伊琍、劉天池等,無不是今天的演技「秤砣」。


張藝謀究竟會怎樣「魔改」,我們拭目以待。

但19年前被國產劇捅出的黑洞。

還在無聲地審視我們的當下。

01

弒父

反腐掃黑劇。

它播出時,馬上成為北京地區收視冠軍,之後又被各個地方電視台重播。

論熱度,當年只有《還珠格格》能與之比肩。

論尺度,2017年爆款《人民的名義》也小巫見大巫。

《黑洞》取材於真實案件。

故事的原型,是原安徽阜陽市紀委書記的兒子史青峰,他利用父親的人脈網絡,多年來掩蓋著自己貪污、受賄、強姦等罪行。

原著作者張成功在公安系統工作了20多年,《黑洞》中的警察劉振漢,現實中就是張成功對桌的同事,因為打擊犯罪分子遭到報復,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抓到監獄,和那些被他抓起來的犯罪分子關到一個牢房,在心靈和身體上都受到非人折磨。

把活生生的冤假錯案搬上螢屏,多少年都沒見過有電視劇這麼幹了。

《黑洞》值得稱道的地方實在不少。

導演管虎因為對電視劇「不熟」,所以拍起戲來心高氣傲,沒有條條框框。


《黑洞》是他的電視劇處女作,是按照電影的規格去拍的。

在構圖上打破觀眾的收看習慣。

一是大特寫,角色的心理活動直接壓迫觀眾神經。

二是變型或截取,將扭曲的人物關係直接用畫面說明。





說起反腐掃黑題材,我們當然有無限想像。

但管虎最關心的就一點。

所有的技巧, 都是服務於一個主題:塑造人物,展露人性。

管虎說:

我是在寫人,他好壞是隨他的性子走的,他是這樣性格的人,然後他做了這樣的事兒。只要我認為他真實、豐富就行了。

這就有了聶明宇(陳道明 飾)這號人物,剝去了職業的外衣,也模糊了正邪的分界。

陳道明形容:

這個人物身上有莎士比亞戲劇的氣質,相當於《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

他是一個走私殺人的企業家,也是一個喜愛拉手風琴的中年人。

平易近人,與一幫老幹部,演奏的曲目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根紅苗正。


但是,他恨他的父親。

這裡的父親,一指實際的父親。

二是指聶明宇早就厭倦的正統道德和主流文化。

這二者之間有合流的時候。

在原著中,聶大海為了向組織效忠,將家中最後的錢財充公,直接導致兄妹倆瀕臨飢餓與恐懼。

但仍然於事無補,被打成右派後。

聶明宇成為無人看管的孤兒流落街頭,他上山下鄉,到部隊當兵,發生了事故,自此不能生育。


「十年」結束後,聶大海如願做了清官,也表現出對兒子成龍的樸素情感。

一向奉公守法的聶副市長,在得知兒子聶明宇有可能真的參與犯罪之後,不斷自我催眠,認為兒子對所有的犯罪事實毫不知情,都是手下乾的壞事。

到後來,出於補償心理,他也放棄原則,枉顧法律,呵斥劉振漢不要繼續追查下去,甚至利用自己的職權去陷害劉振漢。


但是兒子聶明宇並不領情。

還說:

老爺子

管好你自己的事兒

我們除了血緣關係

沒什麼關係了


大結局,大局已定。

聶明宇像幽靈一樣,走進父親的病房。

當聶大海說,父親還是父親,兒子還是兒子,我這一輩子不容易……

聶明宇說:我聽煩了。

眼眶噙淚,抿嘴,發出淒冷的乾笑聲。

開始了他的獨白與控訴。

你做清官, 是為自己清廉。我能理解你,但你不該犧牲你的兒子保全你自己。


看著父親被「揭穿」後,痛苦地抱住頭,翻滾時,聶明宇說完之後發出哈哈大笑,走出房間。

這場戲的處理,讓Sir想起不久前推薦的電影《春潮》。

郝蕾飾演的女兒也是在病床前控訴母親。

但很顯然的區別是,母親昏迷渾然不覺,女兒是獨白。


《黑洞》更狠、更痛苦,也更絕望,對於兩代人都是如此。

02

分裂

但今天我們事事都要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評判人物。

19年前的聶明宇在三觀的標尺下,測不準的黑洞。

他是一個走私殺人的企業家,也是一個喜愛拉手風琴的文藝青年。


他對父親恨之入骨,又是一個關愛妹妹的好哥哥。


他冷酷起來毫無人性,屬下張峰卻評價他,「聶總還有一絲別人察覺不到的善良」。

他對自己看得非常明白,「我是個活了膩的人」。

因為對父親的記恨,父慈子孝式的親情在他身上不成立;

因為沒有生育能力,傳宗接代的人生宏圖也與他無關;

他不相信聖潔的愛情,視金錢如糞土……

那他還能為了什麼而活?

陳道明對角色有過精闢的見解:

他十分清楚自己是在懸崖上跳舞,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始終有一種強烈刺激帶來的人生快感,而且是惟一的快感。

聶明宇建立起自己的黑社會帝國,對正常人來說,要理解這背後的動機,是有難度的。

因為造成他毀滅性人格的根源,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點陌生——

你得知道什麼是深入骨髓的恨意,知道政治創傷會留下什麼樣的後遺症。

如果說《春潮》說的是政治清洗如何占走人性,寄生在人的身上,進入下一個時代。

那麼《黑洞》則更觸目驚心。

它說的不是「遺老」,而是「遺少」。


聶明宇其實早已被殺死。

活下來的只是上一個時代的幽靈。

他遊蕩在人間,為那無人宣稱要負責的創傷而復仇。

這裡必須要讚美演員陳道明。

劇中的房間,是他一手布置的。

之前的布置是華麗的,但他覺得這不符合聶明宇的性格。

聶明宇是陳道明演繹生涯的第一個反派角色,對這個角色進行心理分析之後,陳道明決定壓著,裹著,鮮有大開大合的時刻。

人物出場常見的標配,口罩、墨鏡、手套,也都是陳道明自己找來的道具。

他認為,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出門都要帶口罩。

所以口罩是聶明宇這個人物,懷念以前美好時光的象徵,也是他掩飾自我的面具,行頭。


這種半人半鬼、半新半舊的狀態,正是聶明宇的分裂。

一方面不斷行賄,努力拉攏父親聶大海身邊的同事下屬,方便自己走私的犯罪行動;

另一方面,卻詭異、很努力地維繫著父親「好兒子」的體面形象。

他在辦公室建了一個密室,復原自己在部隊期間的宿舍,牆上貼滿自己當兵時的獎狀,床頭掛著當兵時的帽子、皮帶等物件。


也只有在這間密室里,時間是停止的,聶明宇是平靜、年輕、浪漫、快樂的。

走出去,他就是罪人、兇手、魔鬼。

體面的包裝、貴族的趣味、懷舊的密室,所有這一切加持了聶明宇這個角色的寓意。


他是超越一部劇的, 甚至是跨越年代的。

聶明宇是誰?

是時代的欠債,也是那些被慾望驅使,利用遊戲規則謀利的「聰明人」、罪人。

某種程度上,這19年前的寓言。

說透了我們的過去、當今。

03

變體

張藝謀的《堅如磐石》將《黑洞》的時間拉近了今天的我們。

將地點從動輒大衣、貂皮上身的北方,移植到魔幻重慶。

但是,從預告片里,還是能看出某些超出具體情節點的精神呼應。

于和偉飾演的黎志田,很可能對標的就是聶明宇。

他是大老闆,心狠手辣地逼人在火鍋里取手機。


但畫面一轉,他又是虔誠鼓掌的代表、優秀企業家,還是愛好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貴族。

分裂感有了。



張藝謀上一部公映的作品《影》,已經在說這種人性的分裂。

一個動作,「偷窺」。



誰偷窺,則意味著選擇了TA所願意選擇、相信的真相。而這真相是殘缺的,而另一部分則被掩飾。

片尾,小艾(孫儷 飾)又是透過宮殿大門,窺探到影子刺客(鄧超 飾)取代都督真身,接受群臣朝拜,勝利、偉岸的一幕。


刺客身後,就是密室。真相又被切割成陰與陽。

《影》對色彩的應用是極致素樸。

那麼《堅如磐石》則如火鍋底料般濃重油膩。

背光、光線切割,無不與人物的身份、狀態相對應。

光怪陸離、和煦暖光之下還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你會因為過於絢爛、迷惑的外觀,而看不清真相。

無論《堅如磐石》如何改編、顛覆《黑洞》。

可以確定的是 ,二元對立的黑白世界是不存在、不真實的。

文本再怎麼改,歷史典籍再怎麼解讀,也從來沒有人說過:

你看到的就是歷史、當下的全部。

慾望的黑洞與信念的磐石共同存在於我們生活、靈魂的地表。

《黑洞》中有這麼一幕,聶明宇的兄弟,同時又是刑警的劉振漢被誣告,辯護律師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地引用了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門檻》。

他在與妖魔鬼怪做殊死搏殺的同時,也同樣還要準備著把自己純潔高尚的靈魂丟進滿溢污濁的無敵深淵裡,承受著從靈魂到肉體的毀滅。


表面上,是寫與犯罪分子搏殺的刑警。

但「把自己純潔高尚的靈魂丟進滿溢污濁的無敵深淵裡,承受著從靈魂到肉體的毀滅」的,不也是聶明宇嗎?

官場的表與里。

紅與黑。

乃至人的善惡,正義與罪責,在互為矛盾的同時,也在互補同構。

你能找到絕對的界線嗎?

越過這條界線。

向模糊曖昧的地帶,挖掘出我們從未見過的答案,才是電影對觀眾最大的負責。

當19年後,《黑洞》以這樣的方式讓我們重新記起。

我們最應該記住什麼?

或許是——

在黑洞裡尋找光。

而不是總想著把黑洞堵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