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幫我軍搶占東北?恰恰相反,蘇軍稱:你們都不得進入

兵說 發佈 2020-08-19T16:56:56+00:00

長期以來有一個說法:解放戰爭中,蘇聯紅軍不僅幫助我軍在東北搶地盤,還為東北我軍部隊提供了足以武裝數十萬人的裝備,使得我軍迅速發展壯大。

作者:莫孤煙

長期以來有一個說法:解放戰爭中,蘇聯紅軍不僅幫助我軍在東北搶地盤,還為東北我軍部隊提供了足以武裝數十萬人的裝備,使得我軍迅速發展壯大。事實上,在我軍剛進入東北的時候,不僅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援助,反而不斷受到蘇軍的排斥和阻攔,給我軍開闢東北根據地帶來嚴重困難。

闖關東的部隊,基本上來自於山東和河北,最早開拔的部隊有三支,一是冀東軍區曾克林部,二是冀東軍區李運昌部,三是山東軍區萬毅部。這其中,曾克林和李運昌的部隊在四處收編散兵游勇的同時,還在進入瀋陽後發了一筆"洋財",接受了大批日軍遺留下來的武器彈藥。

我軍迅速向東北進軍的行動很快就引起了蘇軍的不安(蘇方與蔣方已簽訂條約)。蘇軍方面的立場十分強硬,聲稱:在蘇聯紅軍退出之前,蔣軍及八路軍均不得進入。

曾克林在向延安匯報時,主要匯報了好的形勢,其中講"槍枝彈藥可以隨便拿到",讓延安方面大為振奮,立即向正在重慶談判的主席匯報,隨即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各解放區,抽調十萬大軍分陸海兩路開赴東北。

然而,當東北局到達東北後才發現,局勢根本沒有預想的那樣樂觀,日軍軍火庫里的庫存武器彈藥都被蘇軍裝進火車皮運往蘇聯了。剩下的邊角料還有11門山炮、70門迫擊炮,以及子彈500萬發。

前往東北的部隊,本來都做好了去關外"鳥槍換炮"的準備,把手中的舊武器都留給了兄弟部隊,可去了東北之後,才發現現實很骨感,不僅什麼武器都沒有,而且還被蘇方強迫必須離開瀋陽。

蘇軍的反覆無常,給我軍造成糧彈兩缺的極大被動,各部隊都把希望寄托在當初在瀋陽"撈了一把"的部隊身上。李運昌奉命將在瀋陽繳獲的武器彈藥運往錦州,補充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3師。但他招募來的大量人員不斷逃亡,以至於武器在運送過程中大多數遺失。

新四軍3師共有3萬多人,是進軍東北的部隊中人數最多的主力部隊,他們最終得到的武器僅有日式步槍1200支、輕重機槍44 挺、山炮10門、野炮4門,其結果是"新部隊裝備完善,老部隊破破爛爛",當時被稱為"老兵老槍,新兵新槍",老兵們對此"極不滿意"。

此時蔣軍主力已從秦皇島登陸,正大舉向處於混亂狀態的我軍發起進攻。和齊裝滿員、美械裝備的蔣軍相比,此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完全處於劣勢。為此,我方認清形勢,放棄占領大城市的目標,重新實施"農村包圍城市"。

根據四野司令部統計,到1945年底,東北我軍總數超過10萬人,擁有步槍3.9萬支、輕機槍1000餘挺、重機槍100餘挺、迫擊炮64門。至於坦克、飛機、大口徑火炮這些大殺器則一無所有。

現實比當初的預計要糟糕的多。為此,主席發出重要指示,強調:"幹部中一切不經過自己艱苦奮鬥,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僥倖取勝的心理,必須掃除乾淨。"主席在指示中一個字也沒提蘇聯援助,這完全符合他一貫的思想——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來辦。

所以說,這一時期"蘇聯持中立態度""蘇軍給我軍提供幾十萬人裝備"的說法,純屬誤傳。我軍在東北的大發展,完全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結果。

在東北,日偽軍和土匪武裝盤踞十幾年,散落民間的武器裝備遍地都是,我軍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過程中,一邊搜集武器一邊剿匪,這也成了我軍擴充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小說《林海雪原》中對此曾有生動描述。

東野的炮兵建設成果突出,但毫不誇張地說,這一成果是靠"拾破爛"建立起來的。東北炮兵起家的時候是在撫順收集了20餘門高射炮,然後在牡丹江一帶收集了山炮、野炮、榴彈炮100多門,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三個榴彈炮團。到了1947 年2月,我軍共收集到各種火炮700餘門,除了把口徑較小的山炮、迫擊炮分到各縱隊炮團外,大口徑美式榴彈炮則全部集中起來,編入"炮縱"之中。到了遼瀋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東北野戰軍共使用了263門重型火炮,耗費炮彈1.3萬發,其火力已經相當可觀。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