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萬戶看小康丨貧困村建起木材加工「共享工廠」

海報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0-08-20T10:56:50+00:00

行走在禹城市李屯鄉李法橋村,道路兩邊鬱鬱蔥蔥,雖正處大暑,成片的楊樹林裡卻有陣陣涼風襲來。在該村富明木業有限公司,工人們忙著除樹皮、加工、搬運、裝車。

管護「綠色銀行」,造福子孫後代

貧困村建起木材加工「共享工廠」

□ 本報記者 賀瑩瑩 本報通訊員 趙 帥 竇龍超

行走在禹城市李屯鄉李法橋村,道路兩邊鬱鬱蔥蔥,雖正處大暑,成片的楊樹林裡卻有陣陣涼風襲來。在該村富明木業有限公司,工人們忙著除樹皮、加工、搬運、裝車。正在核對建築模板的是公司老闆李千國,他剛剛和山東魯冀建築工程公司簽訂了一個10萬平方米的單子,忙著和工人們趕製。這裡已是周邊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地。

近日併入莒鎮的李屯鄉位於禹城市西南角,距離城區有30多公里。李法橋村三面環河,地形原因使得該村灘涂澇窪地占了70%,不適宜種植糧食經濟作物,曾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也是省定貧困村。為了防風固沙,很多村民種上了楊樹等樹木。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不起眼的木材成了搶手資源,20歲出頭的李千國看著很多外地人都來本村收木頭,也跟著幹了起來。「割木頭是個辛苦活,資歷淺的我只敢收一些品質差的木頭。」李千國說。

幾年後,李千國收購木頭的範圍從本村擴展到周邊鄉村,當時收購商主要是來自臨沂市的客商,好奇的李千國跟去一探究竟。「木頭600元每立方米,可是單板能賣到1300元每立方米,為什麼不自己干呢?」李千國全家湊了3萬元,又到親朋那裡借了3萬元,買了兩台木材旋切機。2006年,「露天」小工廠在場院開張了,場院裡來了好多村民,大家對這些新鮮物件很是好奇。李千國成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年產值就達到了50萬元。

嗅到了商機的村民們開始大量從事木材加工,李屯鄉木材加工企業最多時達到了200多家,有眼光有實力的李千國也率先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正規新廠房。雖然村民們賺到了錢,但「戶戶冒煙」帶來的噪音異味等環保問題,讓這些小作坊難以繼續前行。

經過外出調研學習,李屯鄉黨委、政府決定在李法橋村試點,建起李屯鄉木材產業「共享工廠」,註冊為騰飛木業有限公司。這個工廠採取抱團求發展的模式,由經營業主投資建設標準廠房、村委會土地入股,對外統一購入原材料,尋找銷售市場,實現設備、資質、原料、客戶、環保多方面共享,逐步形成規模集約經營。

「這個工廠打破了原來單打獨鬥的模式,之前的企業變成了車間,成為閉合產業鏈中的一環。」李法橋村黨支部書記李千方介紹,目前共享工廠已進駐8家初加工企業和4家深加工企業。去年該工廠木皮年產量3萬餘噸,總計年產值3000餘萬元,4家深加工企業年產值5000餘萬元,共吸納周邊200餘人就業。

李千國的企業位於「共享工廠」對面,他購置了熱壓機、預壓機等,生產線也增加至兩條,主要從事建築模板生產,通過與「共享工廠」形成互補,僅運費每車就節省3000餘元。

加工量越來越大,木材供不應求。李屯鄉近年來不斷出台扶持獎勵政策,對於種植規模在50畝以上的按照樹苗市場價格進行對半補貼。李法橋村將整理出的閒散土地分配給村民植樹,林木種植面積800餘畝,覆蓋率達到60%。

8月6日,李千方拿到了「禹城市初心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營業執照。「合作社由黨支部領辦,取這個名字就是提醒我們不能忘了來時的路。這些樹木是我們的『綠色銀行』,不好好管護就會丟失,建設工廠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財富,更是為子孫後代造福。」李千方說,接下來將繼續做好農產品深加工文章,並以「共享工廠」建設為契機,建設鄉鎮工業園區,走出一條綠色惠民、紅利共享的三產融合發展道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