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莊村:蘆筍發展成致富產業

商丘網 發佈 2020-08-21T04:42:28+00:00

8月18日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睢縣潮莊鎮郭莊村。成方連片齊腰深的蘆筍苗,無論是在揭開「蓋頭」的大棚里,還是在一覽無餘的大田地,鬱鬱蔥蔥,閃著銀光。

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在田間察看蘆筍長勢。

村民將收穫的蘆筍分揀打捆入冷庫,等待菜販上門收購。記者 崔 坤 攝

8月18日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睢縣潮莊鎮郭莊村。成方連片齊腰深的蘆筍苗,無論是在揭開「蓋頭」的大棚里,還是在一覽無餘的大田地,鬱鬱蔥蔥,閃著銀光。

採摘蘆筍的人們已經下班了,村裡兩個農民種植合作社蘆筍收購點正在忙碌。嗤——嘀、嘀——啪嗒,一聲剎車聲後,緊跟著兩聲貨車笛聲,萬邦物流的司機小劉一甩車門,停在鵬發合作社收購點前。合作社負責人高建立二話沒說,打開可容納100噸蘆筍的冷庫,帶著人開始裝車。

「這一車能裝多少?運往哪裡?」記者問正在指揮裝車的小劉。「六七千斤,一天一趟,往鄭州送。」小劉說。

2017年註冊「中國蘆筍小鎮」產業品牌的潮莊鎮現有蘆筍種植近2萬畝,郭莊是這項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起者、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郭莊村曾經是睢縣11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262戶1320名村民中,貧困戶就有162戶711人。「村裡貧困基數大,貧困家庭大多勞動力不足,要想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就必須發展人人都能幹、收益又相對穩定的產業。」睢縣商務局駐郭莊村第一書記趙紅珍談起發展蘆筍的初衷時說。

2014年之前,郭莊村90%以上的土地是小麥、玉米輪作,群眾普遍收入低。當年,還是村醫的張防震和搞運輸的高建立分別流轉幾十畝土地種辣椒和蘆筍,實踐證明蘆筍種植的效益和前景更誘人:畝收入達1.2萬元。

蘆筍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穫10年,畝產2000公斤左右,畝收益穩定在8000元至1.4萬元之間。2015年,剛到郭莊駐村的趙紅珍自然把目光盯在了蘆筍上。

剛開始動員時,群眾積極性普遍不高。為何?蘆筍不能打除草劑,除草、施肥的勞動強度太大。趙紅珍把情況給局領導作了匯報。很快,睢縣商務局為村裡購買了6台不同規格的旋耕機。當年,村裡群眾就自發種植蘆筍200多畝。

2015年、2016年,高建立、張防震相繼成立鵬發、防震農民種植合作社,並均以每畝年租金1000元的價格分別流轉村裡土地110畝、130畝,專門種植蘆筍。兩個合作社通過「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高海龍、 高紅岩 、張光輝 、崔銀生等27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2017年年底,張防震和高建立幾乎同時建起了能夠容納100噸鮮蘆筍的冷庫。不愁銷路、不擔心存放,村民種植蘆筍的熱情又上來了。2018年,村裡蘆筍種植面積發展到620畝。現在,郭莊村這兩個農民種植合作社承擔著全鎮50%以上的蘆筍收購任務。

蘆筍一年收3茬,用工穩定,且田間管理、採摘、分揀、冷庫裝卸等都需要大量人手,僅靠為合作社蘆筍基地打工,村民每人每年收入上萬元。2018年,郭莊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全村貧困戶精準脫貧。就在這一年,都是四十多歲、正值年富力強的張防震、高建立分別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兩位致富能人眾望所歸地成為村裡的致富「領頭雁」和「主心骨」。

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蘆筍外運一時受阻。「收了,不知道啥時候能賣出去;不收,群眾損失巨大,怎麼辦?必須先保群眾利益。」張防震、高建立一商量,收了,付錢,再籌款,再收。一車車蘆筍拉到冷庫里,密密麻麻堆起來。駐村第一書記趙紅珍則通過抖音、快手「直播帶貨」,郭莊蘆筍聲名遠播。

疫散花開,蘆筍行情一路看漲。「現在,一斤能賣到4.5元,畝收入最低1萬元,像郭景義家那十來戶管理好的,一畝能有1.5萬元收益。」高建立掐著手指頭說。

69歲的脫貧戶郭景義老兩口2014年之前日子過得相當緊張,「一個錢掰八瓣」還不夠花。2015年,郭景義家的4畝地全種了蘆筍,連年收益穩定,2019年老兩口又租了鄰居2畝地「擴大規模」。

記者一行走進郭景義那柿樹、石榴、杏樹、梨樹「撐起」的綠蔭小院時,老兩口正在裝卸上午從地里採摘的蘆筍。

「現在一天能賣多少錢?」記者問。「也就四五百元吧。」「種蘆筍一年收入多少?」「一年收三季,四五萬,好了還弄五六萬哩。」「累不累?」「說實話,累還是累。現在黨的政策好,吃得好,穿得好,精神也好了,累並快樂著。」

郭景義沒大言語,他老伴快人快語,哈哈哈的笑聲在小院裡迴蕩。

郭莊村村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