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青年探索「九分法」指引居民精準分類

北青網 發佈 2020-08-24T06:08:31+00:00

8月2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海淀區海淀街道小南莊社區時,發現這裡垃圾分類投放站除了常規的廚餘、可回收、其他、有害四類垃圾桶外,還多出來五類,分別是木頭、鐵罐、玻璃瓶、泡沫、廢舊紡織專用垃圾桶,桶前的青年志願者正現場引導居民將垃圾分別投入不同的桶中。

海淀街道小南莊志願者引導居民把玻璃瓶放入低值可回收物桶內

「您好,您的舊衣物可以放到『廢舊紡織』垃圾桶里」……8月2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海淀區海淀街道小南莊社區時,發現這裡垃圾分類投放站除了常規的廚餘、可回收、其他、有害四類垃圾桶外,還多出來五類,分別是木頭、鐵罐、玻璃瓶、泡沫、廢舊紡織專用垃圾桶,桶前的青年志願者正現場引導居民將垃圾分別投入不同的桶中。

為什麼這個社區的垃圾桶分為九類?這還得從今年北京市各個社區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說起。「像塑料泡沫、玻璃瓶、廢舊衣物這些垃圾都可以被稱為低值再生資源,但我們在平時巡查時發現,這些垃圾很讓居民們糾結,直接扔了可惜,但又不像塑料瓶、紙箱那樣回收價值高」。海淀街道城管辦公室80後青年李欣告訴北青報記者,同樣,這些低值再生資源也遭到了垃圾清運員的「嫌棄」,很多清運員反映,在打包時,這些物品扛著沉、「占地方」,最重要的是,還不能賣個好價錢。「但垃圾是放錯了的資源,生活垃圾有很多種類,不同成分、屬性與處理方式的垃圾經過處理後都能夠實現回收再利用」。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後,李欣主動和街道商量,看看是否能為這些低值可回收物找到一個合理的歸宿。

在李欣的不斷推動和街道工作人員的再三商榷下,今年7月,海淀街道做了大膽嘗試:通過源頭分類減量化+終端處理無害化的方式,將可回收物精準定位,細化分類,探索推出「九分法」,即在「四分法」的基礎上,將垃圾分類細分為「廚餘、其他、有害、再生資源、木頭、鐵罐、玻璃瓶、泡沫、廢舊紡織」九大類。通過與區物資回收公司、回收低值再生資源中轉站對接,搭建低值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轉運、處理」的全鏈條垃圾分類處置模式,在轄區範圍內全面搭建低值再生資源投放桶站,強化了可回收物收集管理,將有價值的材料更好地進行分類回收,減輕了低值垃圾後端二次分揀難度,讓垃圾也能變廢為寶。「九分法」進一步壓減了其他垃圾的產生量,提高了再生資源的利用率,推動了綠色可持續發展。

「我們希望在落實垃圾分類『規定動作』的同時,又精心做好『自選動作』的全新嘗試」。李欣說,增加五個低值再生資源投放桶,是實現地區垃圾分類投放、分類利用、分類處置的創新之舉,也是對傳統垃圾分類模式的有效補充。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因為有了這額外的五個垃圾桶,回社區報到的青年志願者也多了一項任務,每次居民在投放垃圾時,都要多叮囑幾句,讓居民們將這些低值再生資源投放到「新家」。

文/本報記者 劉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