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的大清,還怎麼提升軍隊戰鬥力?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8-24T23:08:17+00:00

1895年甲午中日一戰,不僅讓知識分子覺得朝廷辦洋務三十年,到最後還是一塌糊塗。當年目睹甲午一戰的袁世凱就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中國軍政廢弛,其弊端在營制不一,操法不齊……」總之,大清軍隊太差!「強國必須要先強軍」1895年以後,朝內外的有識之士基本上都達成了這個共識,紛紛呼籲清政府要「練兵以強天下之勢」。

文/狟先森

1895年甲午中日一戰,不僅讓知識分子覺得朝廷辦洋務三十年,到最後還是一塌糊塗。曾經天朝大國的將士被蕞爾小國的日本按在地上摩擦,而且就連朝廷內部人士也覺得洋務練兵三十年,依然沒有把軍隊素質提上來。當年目睹甲午一戰的袁世凱就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中國軍政廢弛,其弊端在營制不一,操法不齊……」

總之,大清軍隊太差!

「強國必須要先強軍」1895年以後,朝內外的有識之士基本上都達成了這個共識,紛紛呼籲清政府要「練兵以強天下之勢」。於是在全社會要求強軍的思潮激盪下,日薄西山的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希望能刷新軍隊面貌。

01 改善官兵待遇

受到傳統思想「好男兒不當兵」的影響,一般的少年都以讀書當官為榮,把當兵看成走投無路的下策,軍隊自然招不到好兵,軍隊里多為一些地痞流氓。因此鴉片戰爭時候,兵員虧損、素質低下是清軍戰鬥地下的一大原因。

一群被社會鄙視並且自己又自暴自棄的官兵也提升不了軍隊素質。為了提高軍隊素質,清政府首先從改善官兵的待遇著手。

1840年以來,清朝軍隊的工資制度經歷了一番變化。太平天國以前,清軍主要以漢人的綠營和滿人的八旗兵組成,綠營的薪水又是最低的,並且也沒有任何保障。太平天國以後,湘軍、淮軍的勇營部隊成為清軍的主力部隊,士兵的月收入有所提高,一度達到綠營餉銀的1—3倍。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痛下決心,大練新軍,從新建陸軍到全國各省的新式陸軍,士兵的餉銀都比較高。比如,北洋新軍的士兵從入伍3個月後開始留餉到6個月,由後勤部門把銀子統一寄給各士兵家屬。即使這樣,士兵每個月手裡還能有一兩銀子的零花錢。

02 提高武職的級別

參軍入伍在旁人看來總覺得是不光彩的,即使銀子拿的比較多了,士兵一般也不會因為參軍而引以為豪。這和社會長期以來普遍重文輕武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太平天國時期崛起的湘軍將領,按道理說應該為自己保住了朝廷,而對自己軍官的身份感到無比自豪吧,這還真不是的。

比如,著名的湘軍將領劉銘傳對自己的武官身份感到相當自卑,於是總想著跳槽當文官。後來真改任文官以後,才找回自己的自信心。無獨有偶,淮軍統領周盛傳官至直隸提督從一品,但還是發誓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當兵,而要他們發憤圖強「讀有用之書」。

清政府覺得有必要改變這種武官的級別普遍比文官低的現狀了。1904年12月,清朝頒布了新軍章程,這個章程清楚表明武官地位要高於文官。過去一個正四品道員就與正二品的武官平起平坐,現在卻只能等於一個管帶武官。

這種改變極大提高了武官的榮譽感和責任心。

03 招募結合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都是實行的募兵制,也就是給錢當兵。這種制度往往招來的都是社會上沒有工作的無業游民,當兵成了他們混口飯吃的地方,不僅體力差而且還缺少勇戰精神,這一群人組成的部隊終究是無法形成戰鬥力的。

所以,改變招兵制度成了社會有識之士的共識。

1895年,康有為在給光緒上的第二個奏摺里就談到要「以民為兵」,希望政府儘快實行徵兵制度,使青年感到「入伍為榮」。陳天華說的更直白「若不人人當兵,則後果真真不可設想了」極力鼓吹改招募為義務徵兵。

清政府在這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實行徵募制,也就是義務徵兵和招募制度相結合,對招兵制度進行漸進改革。清政府規定徵兵的時候地方政府應該讓各村莊的保甲長選擇「合格鄉民,開具名冊,聽候驗點。不許應募遊民潰勇。」

袁世凱在天津練兵的時候,對入伍的士兵有明確的要求,比如年齡必須在20—25歲之間;前來應徵的人必須能舉起100斤以上的東西;需有強健體格,優良品性。在徵募制下,服役的人自願承擔兵役的義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國民的國防意識。

清政府的這些措施有用嗎?

1904年,安徽的一家報紙發表了一首妻子送丈夫參軍的詩歌,其中幾句這樣寫道「送郎一里亭,手拿著美酒餞郎行;郎今飲酒休留戀,大丈夫千秋萬世名。」這裡的妻子鼓勵丈夫戰場殺敵,建功立業,也從側面反映了清政府軍隊改革舉措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影響。

參考資料:

1、許知遠:《東方歷史評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皮明勇:《晚清軍人的經濟狀況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3、劉瓊霞:《論晚清軍隊的三次變革》,《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第3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