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可獲政府補貼

北青網 發佈 2020-08-27T05:37:05+00:00

【應對策略】政府兜底,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或高齡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可獲最高每月3600元補貼。政府兜底 幫困境老人住進養老機構。

【現實挑戰】困境老年人生活無法自理,收入微薄難以承受養老機構收費

【應對策略】政府兜底,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或高齡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可獲最高每月3600元補貼

北京市城鄉特困家庭、低保家庭,以及低收入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政府將按類別給予不同數額的補貼。

政府兜底 幫困境老人住進養老機構

通州區潞城鎮賈后疃村的王先生沒有子女,現今83歲的他多年來一直獨自生活。臥病在床後,居家照護嚴重缺失。

2019年8月,曙通社工事務所的社工在走訪過程中就了解到了老人的情況,但因為老人指定其鄰居擔任他的監護人,社工尊重老人的意願沒有過多介入老人的生活。直到今年8月初,社工和家庭救助顧問在摸底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情況時再次來到老人家中,得知老人因中風導致偏癱,生活已不能自理,儘快住進敬老院享受集中供養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工作人員的勸說和多方共同努力下,老人最終住進了甘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有專門的護工進行看護。王先生對社工由開始的不敢信任,轉變為誠心感激。入院手續辦妥後,看著乾淨的環境和專業的護理人員,他對社工說:「謝謝你們,我這次真是死裡逃生了!」

據悉,通州區潞城鎮啟動精準救助服務項目以來,為該地區1919戶低保低收入、特困家庭、特困供養人員等服務對象提供了幫扶。在未來,全市像王先生這樣的困境老人,均將明確由政府兜底,通過獲取補貼入住養老機構。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就《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養老機構補助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再次公開徵求意見。

哪些老人可領補貼?《徵求意見稿》明確,「困境家庭服務對象」是指具有本市戶籍,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服務對象,包括城鄉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或重度殘疾人;低保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或高齡老年人、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或高齡老年人、重度殘疾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或年滿70周歲的老年人(含其重殘的獨生子女);未享受城鄉特困供養、低保、低收入待遇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簡稱其他重度殘疾人)。

困境家庭按類給補貼 低保戶最高每月3600元

按照《徵求意見稿》,此次擬調整的補貼標準為:城鄉特困服務對象,在給予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經費基礎上,按照每人每月2000元予以補助,其中市財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方式給予每人每月1000元的市級定額補助;低保家庭服務對象,按照每人每月3600元予以補助,其中市財政專項轉移支付給予每人每月1800元的市級定額補助;低收入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服務對象,按照每人每月2800元予以補助,其中市財政專項轉移支付給予每人每月1400元的市級定額補助。

其他重度殘疾人,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予以補助,其中市財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方式給予每人每月600元的市級定額補助。其他重度殘疾人與其失能、失智、高齡或重度殘疾的父母共同入住養老機構的,每名服務對象均按照其他重度殘疾人服務對象補助標準上浮30%執行,其中上浮部分由各區財政負擔。

補貼數額相對養老機構收費夠用嗎?數據顯示,總體來看,北京的養老機構價格比較親民,每月收費在4000元以下的養老機構占六成以上。

根據60加研究院發布的《北京養老機構市場研究報告2020》,北京養老機構平均價格為每月3615.5元。同時養老機構價格與區域經濟實力基本相符,朝陽區最高,平均價格為5493元,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共120家,平均收費價格為5565元,要遠高於樣本平均價格。

因此,如果養老機構收費價格低於規定補助標準的,按照實際收費價格予以補助。

入住之日享受補助 虛報冒領將追究法律責任

困境老人可以入住哪些養老機構?為困境家庭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機構,應為二星級及以上的養老機構。服務對象可根據自身身體狀況、經濟狀況及居住狀況,在全市範圍內選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入住,優先入住符合條件的公辦養老機構。

補貼如何申領?資金結算方面,根據《徵求意見稿》,該項補助為「先服務、後結算」,每季度結算。在下季度第二個月月底前,區民政局按照確認數據,將補助資金撥付至相應的養老機構法人帳戶。服務對象自入住養老機構之日起,即享受規定的補助。同時,困境家庭服務對象享受入住養老機構補助資金的,不再享受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殘疾人服務機構收住精神殘疾人的,參照收住同等級智力殘疾人標準予以補助。

冒領補助金有何後果?《徵求意見稿》明確,對虛報、冒領政府補助資金的,一經查實,取消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養老機構補助資格且一年內不得再次提出申請,將養老機構及其法人代表納入本市養老服務機構信用黑名單;補助資金已發放的,由區民政局依法追回;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該辦法擬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文/本報記者 陳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