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與青海省海北州結緣,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海報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0-08-27T07:43:14+00:00

在今年剛剛落成的魯青眼科醫院,由趙聖亞主刀的白內障手術讓陳生蓮第二天視力就恢復到0.8、矯正視力1.0,這也徹底改變了陳生蓮的生活。

「一萬個謝謝你」「歡迎來我家吃肉」——這是近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患者陳生蓮發給援青醫生、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主治醫師趙聖亞的微信內容。

在今年剛剛落成的魯青眼科醫院,由趙聖亞主刀的白內障手術讓陳生蓮第二天視力就恢復到0.8、矯正視力1.0,這也徹底改變了陳生蓮的生活。「手術後,她主動要了我微信號,一個勁兒邀請我到她家做客。」趙聖亞告訴記者。

2014年7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十名眼科專家奔赴海北藏族自治州,開展「大愛無疆·青海光明行」活動。由此結緣,附屬眼科醫院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紮下了根。

「當地醫院沒有專門眼科科室,只有一個五官科,還擺著上世紀90年代的裂隙燈顯微鏡,根本無法診斷致盲性眼疾,做手術更是無從談起。」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副院長孫志毅說,雖有思想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她措手不及,「多虧當時從濟南託運的價值200多萬元的先進設備和藥品,解了燃眉之急。」

除醫療條件落後外,援助醫生還要忍受缺氧帶來的憋喘、失眠等問題。但這並沒嚇倒他們,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為讓更多患者得到救治,經常從早晨七八點開始做手術,直至深夜十點,「最多的時候一天60台手術。」

短短14天,他們為1000多名群眾進行眼科檢查,為361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了免費復明手術。

為患者解除病痛是醫生的天職,在青海救助眼科患者,讓畢宏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份職責的神聖。「我曾為一位80多歲患者進行白內障手術,當他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孫子、重孫子,激動地眼淚都掉下來了。」

海北藏族自治州紫外線強烈、缺氧等環境導致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屈光不正等眼病高發,很多人因此過早喪失正常生活和勞動能力。畢宏生告訴記者,「一般地區白內障多發於65歲以後,而我們調查發現,在海北州提前至40歲。」

一次公益活動畢竟效果有限,畢宏生萌生了一個念頭: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幾經籌措,2019年6月,附屬眼科醫院參與援建的魯青眼科中心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落成。中心對三名當地醫生開展手術示範帶教、病例討論等培訓,提升當地醫療技術水平。成立以來,眼科中心先後救治了近萬名患者,開展手術500多台,眼健康篩查建檔學生22670人。

但畢宏生覺得這還不夠,他說:「當時眼科中心依託海北州第二人民醫院,沒有自己的手術室,要想真正把眼科疾病看好,需要一套獨立的診療系統。」

基於這一設想,在魯青雙方大力支持下,由附屬眼科醫院牽頭組建的魯青眼科醫院於今年7月26日正式落成。醫院擁有國內外先進眼科診療設備、3個專業手術室、60個病房,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米,一舉填補了青海省公立專業眼科醫院的空白。

「有了獨立醫院就明顯感覺不一樣了,新手術室配置專業齊全,過去借用其他科室手術台,即便再怎麼調整,有些手術也沒法做。」一些高難度眼科手術也不再因缺乏專業精密設備而無法實施,這讓趙聖亞感到欣喜。

魯青眼科醫院的啟用,吸引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及周邊地區越來越多患者,「眼睛有疾病,就去找山東醫生」在群眾中口口相傳。7月26日,魯青眼科醫院啟用當天,趙聖亞就接診了76名患者。啟用不到12天,醫院60張病床滿員。

「經常從早晨七點多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通常午飯下午三四點才能吃上,晚飯要到深夜。但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感覺充實、踏實。」趙聖亞說。

(大眾日報記者 曲濤 劉帥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