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擊落U-2,赫魯雪夫公開質問艾森豪,美方顏面盡失

兵說 發佈 2020-08-27T18:22:48+00:00

U-2偵察機的研製與服役,幾乎貫穿了整個冷戰時期,而且在冷戰終結至今的三十年時間裡,依然活躍在各個敏感空域內,成為高空偵察界的「常青樹」。

作者:風千里

過去一代中國人熟知的U-2型高空偵察機,如今再度引發關注。

U-2偵察機的研製與服役,幾乎貫穿了整個冷戰時期,而且在冷戰終結至今的三十年時間裡,依然活躍在各個敏感空域內,成為高空偵察界的「常青樹」。

上世紀40年代末,美蘇冷戰的大幕徐徐拉開,美國迫切需要得到蘇聯軍備方面的實時情報,除了監聽和派遣特工滲透的方式外,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高空偵察了。起初蘇聯的防空體系尚不完善,美軍依靠由早期噴氣式轟炸機改裝而來的偵察機,利用蘇聯的防空漏洞進行高空偵察,屢屢得手,RB-29,RB-47這些型號成了蘇聯領空的常客。

而進入50年代後,蘇聯的防空技術不斷完善,防空策略也由過去的被動防禦轉變為積極出擊,甚至將整個國土防空體系向外延伸至各華約國家。由轟炸機臨時改造的偵察機速度慢,體積大,極易成為蘇聯空軍戰機的活靶子,而蘇聯軍機也越來越多地越境進行大膽地攔截,在1952年8月,一架蘇聯米格-15戰鬥機就直接飛入日本北海道上空,將一架美軍RB-29偵察機擊落。

為降低行動風險,提高偵察效率,美國空軍在1953年提出研製一款飛行高度超過70000英尺(約21000米)的高亞音速高空偵察機,希望通過比蘇聯空軍前線殲擊機高得多的巡航高度,來躲避可能的攔截。當時的格倫·L·馬丁公司(後來和洛克希德公司合併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貝爾飛機公司和費柴爾德公司先後推出了自己的方案,但這些方案不是偏保守(如馬丁公司的B-57偵察版,本質還是由轟炸機發展而來的偵察機),就是技術不成熟(如貝爾公司的X-16)。而且根據前期理論計算,這些方案均無法達到70000英尺巡航高度這一硬指標。這時洛克希德公司聽聞空軍的計劃後,也想來分這份蛋糕。

此時該公司旗下的臭鼬工廠所研製的XF-104剛剛贏得競爭,獲得空軍訂單,而臭鼬工廠的領導者正是洛克希德公司首席工程師凱利·詹森。空軍沒有想到臭鼬工廠在設計XF-104的同時,還能同時推出偵察機方案,即CL-282。而這種方案其實就是在XF-104的設計基礎上,安裝大展弦比機翼。在此前的戰鬥機角逐中,XF-104就以其驚艷的爬升率而頗受空軍青睞。而CL-282的設計實用升限超過了70000英尺,最高時速0.8馬赫,正好滿足了空軍關於高空高亞音速的要求。不過其怪異的造型(尤其是自行車式起落架設計)讓空軍並不感冒,並最終否決了這個方案,CL-282也因此擱淺。貝爾公司的X-16與馬丁公司的RB-57中選。

直到次年7月,被空軍束之高閣的CL-282方案落到了美國中情局手中,中情局智囊團對這個方案非常感興趣,並極力說服中情局局長杜勒斯和美國總統艾森豪,讓中情局來接手這個項目。在經過一系列運作後,艾森豪終於同意中情局負責CL-282計劃,並要求空軍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從CL-282原來的東家變成了任人使喚的僕從,空軍只能忍氣吞聲,為了給CL-282提供發動機經費,還不得不終止原來與貝爾公司簽訂的X-16合約。時來運轉的CL-282從此進入快車道,並被正式命名為U-2。

為了保證U-2飛機的順利研製,中情局動用了特別基金作為U-2計劃的資金來源。中情局的慷慨並不是沒有條件的,根據合同,洛克希德公司須在1955年7月造出首架樣機,並於當年11月完成所有飛機的生產,時間空前的緊迫。工程啟動僅僅一周,臭鼬工廠就完成了整體設計報告,報告中提出,U-2的高空巡航速度達0.8馬赫,飛行高度為21519米,極限飛行高度為22281米,這已經遠遠超過當時蘇聯任何一架前線殲擊機的最高升限。

但該機的裝載能力有限,為保證有效升限和時速,任何一種設備裝載方案都不能超過204公斤,這對照相設備的研發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此時得益於高清晰度鏡頭的出現,高空照相偵察的質量有了極大飛躍,但當時這種高清晰度照相設備的總重均在1噸以上,身形孱弱的U-2無論如何都無法搭載,後來在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巴克的努力下,在空軍使用的重量較輕的K-38照相設備基礎上進行改進,推出高解析度的A-1型照相系統,方才解決了這一難題。該系統由兩台照相機組成,一台垂直分布,可用24厘米膠捲拍攝17.2度範圍內的影像,另一台可左右擺動,拍攝範圍為36.5度,在飛行過程中,該系統可以不斷拍下所經地域的地形照片。

1955年,首架U-2原型機首飛成功,並在次年開始正式服役。但直到1960年才正式公之於眾,由於其黑色的塗裝和輕盈的外形,媒體將其稱為「黑夫人」(theShadyLady)。而無論在試飛還是實際偵察中,這個黑夫人卻並不怎麼好駕馭,其修長纖細的機翼讓U-2對側風極為敏感,尤其是在著陸時經常會傾向於在跑道上漂浮,令日常著陸都變得極為困難。而且由於U-2的固定起落架只有前後兩個,在起飛時機翼下的一對輔助輪會自動拋棄,這讓U-2在降落時不得不讓其中一個機翼觸地。因此駕駛U-2對於當時的美軍飛行員而言是極其考驗技術活的工作,只有千錘百鍊的飛行精英才能勝任。不過,出於U-2本身偵察活動的敏感性考慮,中情局局長杜勒斯則希望未來U-2飛行員能夠更多的來自外籍,這樣即使U-2在敵對國家被擊落,非美國籍的飛行員將有助於美國逃避相關責任。因此培訓外籍U-2飛行員計劃幾乎在U-2開始服役之時就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然而,外籍飛行員計劃還未來得及全面施行,U-2就在蘇聯領空栽了個大跟頭。在服役之初的5年時間裡,U-2曾對蘇東國家實施了50多次偵察,其囂張程度可見一斑。而蘇聯當時主力戰機米格-17因升限問題,根本無法進行有效攔截。一時間,U-2在蘇東領空之上如入無人之境,蘇東飛行員只得抬頭看著萬米高空的U-2揚長而去。直到S-75型防空飛彈(即薩姆-2)全面裝備蘇聯防空部隊,U-2的囂張氣焰才有所收斂。

1960年5月1日,由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駕駛的360號U-2C偵察機從巴基斯坦白沙瓦升空進入蘇聯領空,在進入傑格佳爾斯克的蘇聯地空飛彈防區後,蘇軍防空部隊立刻發射14枚S-75型飛彈,其中一枚在飛機附近爆炸,彈片擊傷機體,迫使鮑爾斯跳傘逃生,隨後又一枚S-75直接命中U-2。跳傘後的鮑爾斯被蘇聯逮捕,墜毀的機體被蘇軍俘獲,並在殘骸中尋到了拍攝用的底片。

被捕的飛行員和相對完整的物證,迅速被赫魯雪夫進行公開展示,並用來質問艾森豪政府,更讓美國難堪的是,被捕的鮑爾斯不僅是U-2飛行員,還是臭鼬工廠研製U-2時的試飛員,更是中情局的間諜,可以說在這起U-2擊落事件中,美方顏面盡失。

見在蘇東地區偵察風險太大,美國便將U-2的活動重點放在了中國。60年代初,美國與台島的蔣軍合作,成立了「黑貓中隊」,由美方提供全新的U-2偵察機,並培訓飛行員,對我內陸地區進行偵察活動。

該中隊駐紮於桃園基地。1961年初,首架U-2C進駐桃園基地,並在次年執行首次對中國大陸的高空偵察任務,U-2偵察機的出現對我國的國防安全形成了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對秘密進行中的兩彈一星工程而言,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與當時的蘇聯一樣,我軍裝備的主力戰機根本無力對其進行攔截,只得寄希望於從蘇聯引進的S-75。

1962年9月9日,一架U-2飛機從桃園基地起飛,剛剛從福建平潭島上空2萬米處竄入大陸,即被我防空部隊警戒雷達捕獲蹤跡,早已枕戈待旦的地空飛彈二營官兵迅速行動起來,死死鎖定這架U-2的動向。早上8時許,U-2飛躍九江上空後,突然左轉,向南昌方向飛來,在距離2營駐地102公里時,全營進入臨戰狀態,在接近70公里時,營長岳振華果斷下達了發射命令,3發S-75飛彈拖著火舌騰空而起,如3支利箭直插雲霄。不久,其中的2發命中目標,這架U-2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打得凌空爆炸,飛行員陳懷生當場斃命。這是繼1960年蘇聯擊落U-2以來,世界上第二次成功擊落U-2的戰例,親自操刀的岳振華以及地空飛彈第2營也因此稱為全國仰慕的戰鬥英雄。

在此後的數年時間裡,黑貓中隊的U-2又數度侵入我內陸領空進行偵察,先後被我地空飛彈部隊擊落5架,5名飛行員或被當場擊斃或被俘勞改,而當時黑貓中隊完訓的飛行員也不過28個,我內陸竟成為U-2偵察機的墳場。而U-2的偵察範圍也從內陸被逼到了沿海,直到1974年,黑貓中隊最後一次出動U-2進行偵察,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時過境遷,那些在高空上的較量早已如過眼雲煙,而U-2至今仍然活躍在美國對他國進行偵察的一線。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由於經費所限,美軍的U-2被進行了多次延壽,與B-52這類冷戰老人一樣依然堅持在一線。在不久的將來,誕生於冷戰的U-2最終難逃退役的命運,只是不知道美國的冷戰思維還會延續多久。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