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熱總不退 小心川崎病

北青網 發佈 2020-08-28T05:28:15+00:00

2歲的奇奇發燒三天了,剛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就是感冒了,也沒帶他去醫院,眼看著三天了還不退燒,心裡有些著急了,就帶他去社區醫院兒科門診看一看。

2歲的奇奇發燒三天了,剛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就是感冒了,也沒帶他去醫院,眼看著三天了還不退燒,心裡有些著急了,就帶他去社區醫院兒科門診看一看。醫生給孩子仔細檢查後,發現孩子嗓子有點紅,其他沒有異常,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給孩子開了一些退熱藥和抗病毒藥,就讓他們回家吃藥觀察了。

可是奇奇高燒了5天,還是沒有退燒,並且還出現了一些其他的表現:手指頭和腳指頭腫得硬邦邦的,手指頭還出現了紅斑,兩隻眼睛發紅,嘴巴又紅又干,舌頭上可見到許多紅色的小疙瘩,身上還出現了紅疹子。這可嚇壞了爸爸、媽媽,他們趕緊帶孩子去兒童醫院,掛上了專家號。

經驗豐富的醫生仔細詢問了孩子發病以來的情況,檢查了孩子全身,看了舌頭,又摸了頸部,發現孩子頸部有腫大淋巴結,醫生考慮奇奇得的是「川崎病」。奇奇媽媽從來沒聽說過這個病,非常緊張地問:「醫生,這個病聽起來像是日本人的名字,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病,能治好麼?」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導,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於女。這是一種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它的疾病病理是一種累及中小動脈的全身血管炎。它最大的危害是多侵犯冠狀動脈,部分患兒形成冠狀動脈瘤,其中少部分患兒冠狀動脈可發生狹窄或栓塞,甚至導致心肌梗死。但該病的病因至今不明。

持續發熱5天以上是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常見的伴隨症狀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瀰漫充血、楊梅舌、手掌腳掌紅斑、軀幹部多形性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熱退後手腳指趾端的皮膚像紙一樣地剝脫等。除了發熱,其他症狀出現得相對較晚,且不一定同時出現,所以臨床上早期不容易鑑別,也容易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猩紅熱、麻疹、淋巴結炎等病。由於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診斷指標,目前臨床早期診斷仍具有挑戰性。

有經驗的兒科醫生對於持續高熱不退的嬰幼兒,如果早期懷疑是這個病,會讓孩子去做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以便儘早發現有無心血管併發症,如冠狀動脈擴張和心肌損害。同時也會讓孩子檢查血常規、尿常規、炎症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血沉等),以便尋找早期診斷線索。

川崎病雖然以發熱為主要表現,但是這種發熱不是感染性發熱,因此抗生素治療無效。它的治療主要藥物是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療。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可降低冠狀動脈瘤併發症的發生率,最好時機為發病5至7天,在10天內使用效果均較好。用完丙種球蛋白後,大部分孩子發熱和其他炎症反應表現均於1至2天內迅速恢復。阿司匹林口服的時間較長,持續用藥到症狀消失,血沉正常,直到未發現冠狀動脈擴張的證據時方可停藥, 一般約1至3個月,對有冠狀動脈異常者則需持續用藥。

聽完了醫生的介紹,奇奇媽媽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奇奇的冠狀動脈是否受到了影響,經過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奇奇確實存在冠狀動脈輕度擴張。醫生緊急安排了孩子住院治療,經過輸注丙種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奇奇很快退燒了。

一周後奇奇出院了,醫生叮囑他出院後繼續口服阿司匹林,並且在出院後1個月、2個月、6個月、 12個月時來醫院做全面檢查,包括體格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此外,以後每年還要來醫院隨訪一次,直至病程滿五年。對於有冠狀動脈瘤的孩子,在恢復期需要每年至少一次終身隨訪。

文/吳珺(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