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明原因地發燒、腹痛,家長:「還沒開學,就開始厭學了」

壹點靈 發佈 2020-08-27T13:33:34+00:00

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厭學了,從開始的不願意寫作業和學習,厭惡學校、恨老師到後期的出現休學、輟學,無法完成正常的學業,家長心情很急迫,但無計可施。

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厭學了,從開始的不願意寫作業和學習,厭惡學校、恨老師到後期的出現休學、輟學,無法完成正常的學業,家長心情很急迫,但無計可施。

厭學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了,不分種族、年齡、地域、國家,和學習成績也沒有必然的聯繫,也就是說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學習帶給他的不是成就感,他也不感覺到快樂,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得更多是壓抑、是痛苦,是一種壓力和責任。

學生群體中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的發病也呈現低齡化的特點。凡事有因就有果,心理問題也是一樣,今天我就想關於厭學來和家長們聊聊,如何界定一個孩子是否厭學?厭學的心理原因及如何來預防和治療厭學症。

從字面上看,厭學就是厭惡學習,具體說就是在情緒上感到學習是令人厭倦的,是痛苦的,在行為上有逃避學習活動的行為,比如做作業拖拉、磨蹭,上課走神,多動,嚴重者出現具體的症狀包括:軀體症狀:頭暈頭疼、心慌心悸、失眠不安、嗜睡、噁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眼睛不適、耳鳴、對聲音敏感等。

比如有個高二的男生,經常發燒、腹痛,還為此住過院,但檢查沒有發現有什麼病,後來家長發現孩子就是考試前就會出現這個症狀,這就是軀體化的反應。



有個高一的男生,對家長說不想活了,家長嚇壞了,趕緊帶來找我,一說起來,就是學校的各種不好,各種的看不慣,但隨著交談的深入,發現他考試焦慮,再繼續了解下去,他是偏科不願意學英語,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記單詞,通過暗示和催眠將心理障礙解除後,很快就恢復了學力,名次也從年級的300多名進到100多名。

還有個高二的學生,成績很優秀,但覺得考試氛圍太緊張,壓抑,也是考試焦慮,隔一段時間就找藉口發脾氣,不去學校,家長那是心急如焚,我每次見他時,家長都要提前和我說,他這幾天在做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我也從來沒有和他聊過學習的事,只聊他感興趣的話題和做放鬆訓練,後來高考考了627分的成績。

厭學的情緒表現:喜怒無常、心慌意亂、脾氣漸長、不愛搭理人、愛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等。

厭學的學生要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不願意學習,去催逼不但無效,反而會加重症狀和強化逆反、牴觸的情緒。上輔導班也是無效的,有時孩子只是把輔導班當作一個逃避催逼的藉口。

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是動機,沒有動機就好比當然不會有行為的發生,如果學生為父母、教師的期望或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地位,此類動機作用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相對比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衝擊。



研究發現,人絕大多數的身心疾病都和壓力有關,厭學也是如此。

它是壓力情緒下導致的一種迴避行為,當行為本身變成一種不良的情緒體驗時,人本能的就會有逃避行為或者無法逃避而處於痛苦之中,這也是很多抑鬱症的發病誘因。

厭學的孩子大多會缺乏慾望和動機、目標感,依賴感較強,你問他今天有什麼打算嗎?他會說,不知道。你將來有什麼人生夢想呢?他也說不知道。失去了目標感,怎麼可能會有動機呢?

學習是人類進化的方式,是人與俱來的本能,所以孩子會嘗試,會探索,會要求自己做,如果家長限制了他的這個能力,他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好,行為就會退縮,就會依賴,而學習活動本身,其實就是一套規則,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模式,只是效果的差別。

所以當然要建立正確的規則了,規則感的建立越早越好,越早越自然。這就是在學齡前,學什麼東西不重要,培養孩子的性格和品質才是這個階段的重中之重。

家長過度限制、過度滿足、過度包辦都不能促進孩子性格的良好健康發展,同時為將來的不良行為傾向打下了伏筆,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意義所在。

孩子的個性在學齡前已經完成了80%以上,而這個階段就是為將來打基礎的時期,如何四兩撥千斤,孩子小時候就是關鍵點,這四兩的力就是家長的身教,身教重於言傳。



首先自己做好,做個有規則的人,做個愛讀書的人,同時給到孩子信任和愛,鼓勵孩子去探索去嘗試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孩子將來就不你操心了,一切都會自己搞定,關鍵是家長要學會放手、要捨得放手,要鼓勵孩子做事。

孩子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遇到了問題就是改變契機,因為你會通過問題了解到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關注,家長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不要輕易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多問孩子,你怎麼想,你怎麼做。

如果這個階段我們錯過了,進入了學齡期,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打擾他人,作業磨蹭、拖拉,做事也有畏難情緒,想放棄想逃避,不想克服困難,家長心急如焚,孩子依然如故,有條不紊,怎麼辦?

我覺得這很正常,也不算難,因為這個階段就是一個過渡期和適應期,可能家長要承受來自老師和社會的壓力,我覺得家長們將目光放長遠一點,希望是孩子一生學習好還是一時學習好的問題,因為孩子需要適應的階段,離開家庭來到學校要適應,學校的紀律約束要適應,每天要完成學習任務也要適應,習慣成自然。

所有的孩子都是五好學生,「好奇、好勝、好玩、好強、好學」,特別是1-3年級的低年級的孩子,表現欲強,對於行為獎勵的期待程度最高,家長要做的不是一開始就催逼孩子學習、作業,而是要注重溝通,注重親子關係,注意培養孩子學習的品質,比如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同時要讓孩子養成規則感和規律的作息。

比如大家商量好,放學回家玩一會,幾點開始要定作業。

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陪同但要讓孩子養成專心做自己事,不要隨意打斷的學習節奏和破壞學習氛圍,也不要輕易回答孩子的疑難問題,儘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



孩子學習結束後要讓孩子有愉快的體驗,比如給他獎勵小紅花,具體的描述他的好行為,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會。這些看起來很簡單,但包含著心理行為訓練的原理。

那麼其餘的時候做什麼呢?是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自已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同時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風,比如閱讀習慣,家務勞動,親子互動,體育鍛鍊、沒有哪個好習慣是舒服的,所以好習慣需要家長去觀察去鼓勵去引導。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賴床、洗漱慢、吃飯慢、不早讀、學習易走神,做事丟三落四,幾乎這是很多孩子的共性,小學低年齡段,這個階段是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引導好的孩子會逐漸過渡到主動學習的階段,缺乏正確引導的孩子就會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會下滑到厭學的狀態。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家長沒有時間,也沒有經驗來做這件事,怎麼辦?我覺得先把家庭學習氛圍營造好,這是必須要做的,沒有這個前提,什麼訓練也是無效的,比如良好的親子關係,給孩子布置學習空間,讓孩子學會生活獨立。

我一直強調生活獨立,因為這太重要了,學習是需要一定的壓力的和責任感的,適度的壓力會產生動機,有了責任感才會願意把事情做好,而這不是催逼孩子產生的,而是讓孩子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管好自己的生活,個性品質的培養一定是在生活中鍛鍊出來的,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物質滿足,充足的食物會讓猛獸也失去捕食能力。

家長們的願望和初衷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孩子們學業優良、知書達禮、品行良好,當然孩子們也都是這麼想的,為什麼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最後卻不能達成學習目標?核心還是在家長身上,家長經常想的是要方法,要技巧。

我個人認為:技術不重要,態度才重要,原理才重要,有了家庭氛圍,家長權威而民主,注意孩子品質的培養,何愁孩子不優秀呢?



非智力因素往往是決定一個學生成績好壞的主要因素,它主要是通過後天習得的,完全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來改善和提高的。

影響學習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動機、期望、歸因、態度、價值觀、自我效能感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影響直接表現為學生學習有無積極性,並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

很多人都把「辛苦」與「痛苦」混為一談,其實辛苦過後你看到的是快樂的成果,而且辛苦與快樂是成正比的。看得見的苦事常常都是身體的苦,而好處在後頭。

至於心裡的苦或樂,就在人的一念之間了。而心裡的苦與樂,也正是「束縛」與「自由」的分界。

當你覺得不得不做,於是你感到「束縛」而覺得痛苦;但當你自發自動地做一件事,就會感到「自由」而覺得快樂。

苦與樂、束縛與自由,常常都存在與人的一念之間,其實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鍛鍊我們,都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孩子學習做事不外乎是這幾種心態,第一種我稱之為「奴隸心態」不得不做、被逼去做,效率極低,經常會逃跑、造反;第二種我稱之為「打工者心態」做事動機不強,不願意加班加點和主動承擔任務,當然這裡面也會有優秀的員工,成就感強,會積極學習不斷進取,但很多是消極的被動的做事。

第三種我稱之為「老闆心態」自己要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有清晰的目標感和強烈的責任心。因為是為自己打工,所以也就不存在加班不情願的事情了。

很多家長都採用的是第一種方式,就是催逼,這種心態下的孩子,怎麼可能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怎麼可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呢?

有三個因素互相制約和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它們分別是:情緒、行為、認知。

我們希望孩子熱愛學習,這就是情緒,一種主觀的體驗和感受。推理以下,是不是需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呢,然後他才願意去做,家庭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既要建立規則感也要建立權威和民主,這和國家是不是一樣呢,國家需要法律、制度和專政機器,家庭也是需要規則和權威,但民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感覺受到了重視,社會才會和諧,孩子感覺受到了尊重,他才有了自尊和做事的自覺性。

帶了一批又一批學生,裡面有家長和老師眼裡的問題學生,也有普通的學生,有學優生也有學困生。我也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看到孩子們發生的令家長驚訝的變化,我也非常有成就感,但我不認為這是自己的能力和功勞,是孩子身上本來就有的,但潛能被壓制了。

因為家長太希望孩子優秀了,結果太焦慮了,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這個失控的情緒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你說的他不想聽,甚至你一開口他就煩躁,家長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缺乏對孩子的階段性目標的培養,因為這違背了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自然規律。



經歷的孩子和家庭的案例很多,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只想說如何去快速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首先是要趁早。

早期用一斤的力量後期要用一噸的力量,孩子的個性品行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固化,所以你看低年齡的孩子情緒化很重,很多規則感也差,但行為習慣也是最好培養和建立的。

等孩子到了9歲以後,家長們會感覺到自己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孩子漸漸地疏離了家庭,所以孩子學習好不好主要看習慣好不好,太過寵溺的孩子沒有規則感、情緒管理和控制能力都會比較差。太過嚴歷的家教模式,孩子會不自信,怯懦,但也有的會非常的逆反。

所以如何幫助家庭建立規則和權威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幫助孩子樹立長遠的目標感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生活自理學會自主也是孩子將來能不能快樂幸福的前提。

很多家長現在也漸漸意識到情商的重要性,情商就是人際交往的能力,人是社會動物,心理學認為,人如果脫離了社會,就不會產生社會價值觀,低情商的人,做事一定不成功。

情商的理念,它包括優秀的品質比如:獨立、自信、同理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自我認識、自我激勵,人際交往等,情商主要是在後天的人際互動中培養起來的,而這些優秀的品質也同樣會帶來學業上的豐收。

家長們要學會理解、學會溝通、學會愛和信任,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規則,簡單的說,父母給到孩子有原則的愛,孩子自然就會成長,學會學習、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最終達到生活獨立、學習自主的目標。


更多心理學內容關注「壹點靈」,可獲取免費心理課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