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文脈 看文創 賞文藝

光明日報 發佈 2020-08-29T17:53:26+00:00

人文生活,給北京人的小康生活添上一抹亮色。提起人文北京,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是故宮、長城、國家大劇院、鳥巢等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標性建築。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人文生活,給北京人的小康生活添上一抹亮色。

提起人文北京,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是故宮、長城、國家大劇院、鳥巢等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標性建築。近幾年,人們生活中有了更多觸手可及的人文元素。

通州,北運河故道穿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人們在鍛鍊身體時就能追尋歷史文脈。

大興,老鍋爐房華麗轉身,變成新媒體基地,現代化工廠旁邊棲息著文創企業,毫不違和。

西城,老舊街道楊竹梅斜街,變身網紅文藝打卡勝地。漫步胡同,文藝范兒的兔爺兒、瓷器,以及有故事的老手藝人隨處可見。

尋文脈: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運河故道

說起北京的文脈,最為人所熟知的也許是貫穿南北的中軸線,還有橫貫東西的長安街。如今,一條沉寂了200年的文脈,正在京城以東30公里的地方復甦。

通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工地熱火朝天。運河故道景觀帶挖掘復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北運河上接通惠河,是古運河漕運的起始地。它的從繁盛到凋敝,也是一條運河和我們民族命運的隱喻。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時代對北運河的再次召喚,所彰顯的又何嘗不是它渴望走向世界的精神場域,以及文化意義上的尋根和再出發?」詩人谷禾在去年出版的詩集《北運河書》里這樣寫道。

綠心公園動工之前,專家進行了細緻的文物勘測。通州區文保工作者在勘探小聖廟村北時,發現了嘉慶初年運河改道的岔口。故道呈現不規則形狀,是大面積的灘地,橫貫整個小聖廟村。

運河曾是京城的命脈,南方的漕糧、建材、食鹽、絲綢源源不斷通過運河送到北京。「要把副中心打造成千年之城,不但要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的好生態,也要為城市留下古今同輝的珍貴文脈。」建築方北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因此,在設計規劃之初,他們就決心挖掘並展示這段故道。

「綠心公園裡的運河故道長約2.5公里,寬度在五六十米左右。」北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新開挖的故道沒有使用銅幫鐵底的水泥護砌,在大部分區域採用自然駁岸。沿線遍植垂柳、蘆葦等植物,在枯水期、豐水期、雨洪消納期,皆可形成水綠交融的彈性景觀廊道。

今年「十一」前,綠心公園將對市民開放。開園後,市民可以繞著星型園路遍覽二十四節氣特色景觀,感受中國傳統智慧。在運河景觀帶,沿岸還有下沉式透明棧道,遊客可以深入乾涸河道,觀賞古道遺址,了解通州獨特的運河文化。

看文創:鍋爐房變身媒體產業基地

「歡迎來到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來到位於大興區的北京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門前,公司負責人熱情地招手。您沒有聽錯,他說的就是「媒體」的「媒」,而不是「煤炭」的「煤」。

供熱廠里早沒有了「煤」。早在8年前這裡就已經「煤改氣」。3年前,又進行鍋爐低氮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比之前少了70%。他們又利用改造之後節約的產業用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從老舊廠房到創業園區,這裡並未大拆大建。在這裡你依然可以見到工業時代的印記。一條70米長的輸煤廊道,外側用塗鴉保留著原始供熱符號,內側108級台階通往創業空間內部。

他們與國內知名的網絡服務平台合作,共同打造北京市「網際網路+」型創新創業示範園區,涵蓋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網際網路+文創新媒體、網際網路+廣告、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北京智造2025、網際網路+教育等六大領域。

設計類文創企業金蜜蜂原本是黃村的一個小門面,如今已成為一個設計感十足的Loft創業空間,「對我們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負責人說,「我們看中了新媒體產業園的創業環境,入駐以來,公司形象明顯提升,前來合作的客戶絡繹不絕。」

賞文藝:老舊街道成網紅文藝打卡地

與熱鬧的大柵欄西街相比,旁邊的楊梅竹斜街顯得有些內斂。8年前,提起這條緊鄰長安街的胡同,當地人的印象就是髒亂差,抬頭望見「蜘蛛網」般凌亂的天線,低頭就是垃圾堆。不知誰家的拖把、水桶、自行車,無序地放在街道上。

這裡曾經書局林立。有諸多文化名流在此留下足跡,梁詩正、沈從文、魯迅、郁達夫或曾寓居街內,或是當年常客;老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舊址就在這裡,舊京四大商場之首的「青雲閣」也坐落在街邊……

8年前,楊梅竹斜街成為當地最早開始騰退改造的街巷。北京平房區的商業化改造大都經過了大規模的拆遷和疏解,但楊梅竹斜街並沒有大動過。不同於一般商業改造,楊梅竹斜街改造採取原住民自願騰退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的生活形態。那次改造,楊梅竹斜街1700戶居民中,529戶選擇遷出,1171戶居民選擇留下。

改造後,架空線入地了,地面鋪上青磚,各式各樣的時尚商戶相繼入駐,老胡同煥發了青春。

張忠強是一家泥塑小店的店主,也是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8年前,他帶著自己的泥塑作品第一個入駐這條胡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對兔爺兒的外形進行創新,戴口罩和護目鏡的兔爺兒新造型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京味十足的泥塑店、古香古色的模範書局、傳承傳統的采瓷坊……走在這裡,就是在時尚與傳統之中來回穿梭。

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看見城市文脈;在供熱公司拐角遇到文創企業;在尋常巷陌里來一番文藝打卡……北京人正在以他們特有的方式體驗小康生活里的人文氣息。

(本報記者 郭 超 張景華 董 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