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潰瘍性結腸炎恐已惡化成腸癌?不止於此

健康界 發佈 2020-08-30T21:08:50+00:00

參考資料:Lo Bobby,Zhao Mirabella,Vind Ida et al. The risk of extra-intestinal canc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炎症性腸病患者發生腸外癌症的風險會增加,特別是皮膚、肝膽和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


安倍晉三正式宣布卸任日本首相一職,他在幹部會議中表示:「我的潰瘍性結腸炎復發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的治療」。據了解,安倍晉三17歲就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已經被它折磨了50年。2007年,安倍曾因此辭職了一次,後又被媒體連續報導他吐血的新聞,讓外界懷疑安倍的腸炎已經惡化成腸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身體狀況惡化決定辭職

(NHK電視台視頻截圖)


雖然沒有官方確認的消息,但多項研究表明,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與普通人群相比,罹患腸癌的風險明顯增加,特別是炎症性腸病被認為是IBD患者發生結直腸癌和小腸癌的潛在病因。


IBD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然而,人們對其導致腸外癌症(EIC)的風險知之甚少。8月13日,《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在線發表1篇報導,這篇報導總共篩選了884項研究,僅包括報導EIC流行或發病率,以人群為基礎的研究,並對納入的研究進行了質量評估,揭示了炎症性腸病發生EIC的風險。


膽管、肝臟和胰腺癌症的風險增加


大多數研究表明,CD和UC患者患癌症的風險增加,尤其是膽管和肝臟方面。與CD患者相比,UC患者的風險一直在增加。


這篇meta分析發現UC和CD患者發生膽管惡性腫瘤風險增高[IRR分別為2.93(1.73~4.98)和2.93(1.16~7.41)],而只有UC患者發生肝膽(和胰腺)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IRR:2.05(1.52~2.76)]。


血液癌症的風險增加


大多數研究觀察到CD和CD都增加了血液惡性腫瘤的風險,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在IBD患者中被發現尤其高,尤其是在那些CD患者中。


在這篇meta分析中,發現CD患者患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尤其是淋巴瘤的風險顯著增加[IRR分別為2.40(1.81~3.18)和1.86(1.04~3.32)],CD或UC患者發生任何特定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均無顯著增加。然而,CD患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白血病都有臨界意義。


皮膚癌的風險或增加


這篇meta分析表明CD和UC患者發生非黑素瘤皮膚癌的風險均增加[IRR分別為2.28(1.36~3.81)和1.36(1.05~1.77)],而黑素瘤風險僅在CD患者中顯著增加[IRR:1.52(1.03~2.23)]。


肺癌的風險或增加


在這篇meta分析中,16項研究中只有2項發現CD患者肺癌風險增加。在UC患者中,任何研究都沒有發現肺癌的顯著風險。


此外,4項研究發現UC患者患肺癌的風險顯著降低。最終的分析顯示CD患者肺癌風險增加[IRR:1.53(1.23~1.91)],而UC患者的風險明顯降低。


泌尿系統和腎系統癌症的風險或增加


在這篇meta分析納入的16項研究中,只有4項發現泌尿系統或腎系統癌症的風險增加。1項研究發現CD患者患膀胱癌的風險增加,其中1項發現UC患者尿路癌症的風險增加。


此外,2項研究發現男性CD患者和一般CD患者腎臟惡性腫瘤的風險顯著增加。1項研究發現硫唑嘌呤的使用增加了患泌尿道癌症的風險。


生殖器官癌症的風險未增加


在這項meta分析中,沒有發現女性或男性生殖器官的癌症風險顯著增加。


綜上可以看出,IBD患者發生腸外癌症的風險會增加,特別是皮膚、肝膽和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另外,CD和UC患者發生EIC的總體風險分別增加了43%和15%。


與UC患者相比,CD患者的風險增加更為突出(包括全身性和局部性癌症,但肝癌和膽管癌除外),這可能是由於CD患者全身炎症更嚴重,以及與UC患者相比,這類患者更頻繁地使用免疫抑制劑。


然而,還需要更多的長期隨訪研究來評估IBD造成的EIC的真實風險。無論如何,負責IBD患者的醫護需要意識到這種風險的增加,並據此調整他們的治療和監測策略。安倍晉三自稱的「潰瘍性結腸炎」在他患病50年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的確是難以判斷,而值得警醒的是,我們需要對炎症性腸病進一步重視。


來源:腫瘤頻道 / 健康界

作者:陶然



健康界UGC作者「五號醫生吳昊」對此新聞也發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安倍晉三所患的潰瘍性結腸炎,

究竟是什麼病?為何幾十年都不好


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病?連能夠享受最好醫療條件的日本政要都治不好?其實吳醫生在前陣子的一篇圖文稿中就說過,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名為腸炎,但並不是一種普通的腸道感染,而是一種免疫性疾病,是無菌性炎症。潰結病情一旦被激活,不光會出現反覆的粘液膿血便,甚至會有全身多發的各種不適,比如關節炎、口腔潰瘍等。


所以這是一個有著腸病的名字卻全身發病的奇葩,它的特點除了會引起腸道和全身發病外,另外一個就是「久治不愈」。這是一個很悲傷的話題,因為一旦確診潰結後,患者就會面臨著可能終身服藥治療的局面。雖然目前有特效治療的藥物,但因為涉及全身免疫系統,最好的情況也只能是定期服藥,無法完全治癒。在病情恢復後停藥,但一旦復發,仍然要繼續用藥。哪怕在醫學發達的日本,面對潰結也是束手無措。


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不要把它當做普通的炎症或潰瘍,請多關照他們。很多人不光承受著身體上的不適,還有著沉重的心理負擔。


參考資料:

Lo Bobby,Zhao Mirabella,Vind Ida et al. The risk of extra-intestinal canc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