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園」注意!新生兒黃疸超過兩周要重視

每日甘肅網 發佈 2020-09-03T10:56:04+00:00

新生兒黃疸超過兩周要重視。專家簡介 李宇寧,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教授,一級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注意!新生兒黃疸超過兩周要重視

專家簡介 李宇寧,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教授,一級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委員,甘肅省醫學會兒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甘肅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從事兒科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5年。

肝炎是肝臟的炎症,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雖然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但有一部分是可預防、可治療的。不同類型的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攝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與感染者血液或體液接觸、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等。」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李宇寧稱,相對成年人,兒童得肝炎的比例低,最常見的是A型肝炎。但需要各位家長注意的是,新生兒有黃疸持續不能超過兩周,早產兒不能超過四周,「新生兒黃疸持續不退,會引起膽道損傷、膽管阻塞、膽道閉鎖等肝外病變,嚴重者危及生命,要引起家長們的足夠重視。」

新生兒黃疸超2周易致腦癱

「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是大多數寶寶的必經階段。新生兒黃疸是指由於新生兒時期膽紅素代謝的特殊情況,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的現象,其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然後逐漸減低,2周左右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時間稍長,約3-4周消退。

「這種黃疸有一定限度,顏色不深、範圍不大,主要分布在面部、軀幹及四肢近端,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同時,孩子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均正常。大多數正常新生兒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李宇寧說,如果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足月寶寶超過2周,早產寶寶超過4周仍不退,也沒有採取任何治療措施,過高的膽紅素可能會沉積到大腦,對寶寶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傷害,繼而發展成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易導致寶寶耳聾、發育遲緩、智力障礙或出現腦性癱瘓等。對於已經出現新生兒黃疸過重的情況時,他建議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醫院可採用光照療法、藥物療法和換血療法等進行治療。

新生兒黃疸多數是媽媽體內帶來的,所以准媽媽在懷孕期間需注意飲食,不可濫用藥物。有些准媽媽和孩子血型不一樣時,就需要密切監測血清抗體效價變化和胎兒的狀況,儘早干預,及時診斷和治療。

A肝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

在兒童肝病中,較為常見的是A型肝炎,主要是由A肝病毒感染引起。「A肝病毒是一種腸道病毒,基本通過消化道傳播。病從口入,就是吃進去的。」李宇寧介紹,A肝病人會出現黃疸症狀、轉氨酶升高前1-2周,傳染性最高,主要通過糞便排出病毒。A肝病毒的潛伏期,也就是人感染病毒後發病的間隔期是15-50天,平均28天。李宇寧稱,A肝早期有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與感冒相似,如發熱、厭食、嘔吐、噁心、腹痛或腹部不適及腹瀉。兒童A肝感染通常表現為急性、自限性(即可以自愈),部分兒童感染A肝後無症狀,6歲以下感染兒童中約30%發生症狀性肝炎,其中部分出現黃疸。大齡兒童和成人A肝病人70%有黃疸。疫苗接種是預防A肝的有效方法,而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是要注意手衛生,食物要煮熟,器皿要消毒。

B肝屬於慢性病, 自2005年,全國普遍推行對新生兒進行免費的B肝疫苗接種以來,兒童慢性B肝病毒感染的發生率已極大降低。「雖然絕大多數成人的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起始於兒童B肝病毒感染,但感染B肝病毒的兒童多處於免疫耐受期,常為大三陽,肝功能是正常的,這類兒童通常是不考慮抗病毒治療的,但應積極隨訪,以免忽視疾病進展等情況。」李宇寧稱,若患兒已經處於肝炎發作期且疾病有進展趨勢,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

此外,經血液傳播、性傳播及母嬰傳播引起的C肝在兒童中也不常見,如果兒童患上C肝則最主要原因是母體感染。從臨床上看,兒童慢性C型肝炎進展較成人慢,未經治療的患兒經20年後,2%-4%會進展為肝硬化甚至患肝癌,病情嚴重危及生命。李宇寧認為,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肝炎,早發現早治療,定期監測,及時就診,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擺脫病毒困擾,早日治癒,健康成長。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歐陽海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