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世界獨有手工藝品」

紅網 發佈 2020-09-03T21:52:28+00:00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唐頻輝 報導

炎炎夏日,一張清涼草蓆受人青睞。在郴州臨武縣山區生長著一種特有的植物——龍鬚草。當地人利用其中空、透氣的特性,製作出聞名遐邇的「龍鬚草蓆」。

龍鬚草蓆因龍鬚草而得名。龍鬚草細長空心,狀如「龍」的長須。每年六月是採集龍鬚草的季節,由於龍鬚草生長的特殊環境,採集要在臨武地區懸崖峭壁之上進行,草叢中常有毒蛇蜷伏,採集如同「虎口拔牙」「龍頭取須」。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郴州,與龍鬚草編織傳承人胡曉琴聊龍鬚草編織的歷史與故事。

懸崖峭壁上採集、需經十餘道工序精心編制

胡曉琴介紹,采時不能摘斷、不能破壞,還要保留一部分沒有長成的草,以備來年繼續采。一米長以上的龍鬚草才適合編織,採摘下的龍鬚草要馬上進行加工,通過「三煮三曬」「兩浸兩露」等工序,直至綠草變成黃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選草料,將帶有麻點或脆硬的草剔除。

龍鬚草蓆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分為采草、煮草、等十幾道工序。經過浸泡晾曬,得到這種穀黃色龍鬚草後,還需用木錘在石頭上錘打,直至平整光滑才能編織草蓆。

打草完成後,為了保證龍鬚草每一段都能扁平順滑,方便接下來的編織。胡曉琴用刀開始刮龍鬚草,這個工序叫刀刮,目的是為了讓龍鬚草更光亮、柔韌,編織時就不容易脆斷。

將龍鬚草整理成條狀之後就可以開始編織了。重複的編織,添草,壓實等工序循環往復,編織的每個節點都會應用到不同的編織手法。如果不是胡曉琴現場講解,外人近距離觀察也很難看出門道。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有篩、選、煮、曬、揀、烘、洗、撩、涼、鹵、發、燜、刷、滾、切、分、挑、點、晾等61道工序有異曲同工之妙,每一份非遺技藝都是工序複雜,需精心打磨而成。

手工製作一件龍鬚草蓆,需耗時一個月

一件龍鬚草蓆手工製品需要手工藝人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十多道工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影響產品質量。胡曉琴介紹,龍鬚草蓆因其柔軟,最宜在軟床、軟座上鋪設;又可任意摺疊,便於旅行攜帶。由於其中空的特性睡在上面,冬不涼身,夏能爽汗,特別適合夏天使用。

幾年前,胡曉琴成立湘菲編織工藝品有限公司,免費培訓村民進行龍鬚草編,將每一道工序分包給不同的手工藝人。

"現在我們就是分給大家把材料帶回家編,還有一些老一點的(婦女)坐車不方便的,我都會上門送材料,去收成品回來。"

如今機械早已替代手工,手編龍鬚草蓆日漸式微,編織技藝面臨瀕臨失傳的窘境,曾經的「草蓆村」僅剩幾人在堅守。在郴州臨武東塔下開辦龍鬚草編課堂,最先的兩個學生是自己的女兒和侄女。

為適應市場需要,胡曉琴開發了龍鬚草編籃子、扇子、手提包、太陽帽等20多個新的龍鬚草編品種。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她們的隊伍中來。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繼續傳承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