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丨藏在山中的貴州金汞礦工業遺址 當地啟動旅遊開發規劃

新京報 發佈 2020-09-03T04:51:19+00:00

新京報訊貴州多山,山路起伏、樹林層疊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特徵,而在貴州省丹寨縣南部,有一處規模巨大的近現代工業遺址,與周邊群山環繞的自然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 王巍)貴州多山,山路起伏、樹林層疊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特徵,而在貴州省丹寨縣南部,有一處規模巨大的近現代工業遺址,與周邊群山環繞的自然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此處名為「丹寨金汞礦工業遺址」,始建於上世紀40年代,但在1990年因資源枯竭停產關閉。之後被列為文保單位,在遺址內部,曾經的辦公樓、車間、宿舍樓乃至電影院、醫院依然得以保留,但已人跡罕至。這種資源性的廠礦,還在大山深處尋找和等待更好的轉型出路。

人跡罕至的丹寨金汞礦工業遺址。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曾經是比縣城更熱鬧的地方

從丹寨縣城出發一路向南,沿著窄而險的山路盤旋,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後,就能見到一座座頗具年代感的老舊工業建築,最顯眼的是其中幾根巨大的煙囪,在綠色的山谷中頗顯突兀。

這處廢棄的龐大建築群就是丹寨金汞礦工業遺址,位於丹寨縣龍泉鎮南部。再向南不遠處,便是三都水族自治縣。

雜草灌木遍布如今的汞礦遺址,建築物門窗全無、生氣不再。但若將時間撥回到30多年前,圍繞汞礦工廠建立起的整個社區卻是整個丹寨最熱鬧的地方,最多時有兩萬多人在這裡工作生活。

俯瞰汞礦遺址,不少建築連窗戶都沒有了。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由於礦區距離丹寨縣城距離較遠,加上那時公路難行,圍繞著辦公樓,這片區域內逐漸增加住房,隨後廣場、醫院、學校與電影院都興建了起來。

「幾十年前廠區的人雖然沒有縣城多,但絕對比當時的縣城熱鬧。」居住于丹寨縣的池先生表示。他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自己還在上學,當時家裡有兩位親戚均在金汞礦區北側的辦公樓內任文職工作,自己一有空就會來到這裡。一是找親戚聊天,二是看剛上映的電影。

據池先生介紹,當時每天的電影放映安排都會以海報的形式張貼在院外的展示欄內,「5毛一張票,去晚了就沒了,電影院坐不了太多人,有時也會在辦公樓正對面的廣場進行放映,不用錢,找地方能看到就行。」

生活區道路盡頭是一排平房建築,曾是過去的廠區招待所,簡樸的房間經過時間的洗禮,顯得格外破舊,與隔壁一排獨棟別墅式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遺址里的別墅區。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據悉,別墅式建築為上世紀50年代招待蘇聯專家起居的房屋,當時被叫做專家樓。如今的專家樓早已清空,院內雜草叢生,但從房屋外觀以及專用的信號設施等痕跡,依然能看出當時的高規格招待。

而據池先生介紹,當時,這些小樓即便在整個丹寨都算最體面的一批建築。

遺址內建築偶爾用於影視取景

直到今天,金汞礦工業遺址內依然留著曾經的採礦通道,只是大小礦洞入口早已被雜草、雜物遮住。通往礦洞的道路沒有進行修復,坑窪的路面使得本不足一公里的路程變得顛簸漫長。途中,有一座頭戴安全帽的礦工雕像立於道路一側。雕像雙手成持握狀態,只是雙手內空空如也。

雙手握住勞動工具的雕像,但是工具已經沒有了。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據在公路一側開小商店的村民介紹,這座雕像是當時汞礦工廠開採工作高峰時期所建,原本手中握有一把鏟子。

汞礦關閉後,雕像手裡的工具不知被誰拆了下來,變成如今的模樣。

從礦洞通道原路返回,就是曾經的礦廠生活區。這裡沒有煙囪、冶煉設備、加工車間,有的只是廣場、電影院和用於工作、居住的建築,甚至還有類似「百貨大樓」的商業設施。

生活區內,兩棟小樓位於廣場對面。這兩棟樓房曾是隸屬於金汞礦工廠的辦公樓。走進辦公樓,一股霉味撲面而來,破損的屋頂處露出了裡面的木製構件。各樓層的房間多數已經上鎖,辦公室上方的標誌還留存著,還能辨認出類似「總工程師」、「倉庫」等字樣。

曾經是辦公樓的小樓。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走上辦公樓,走廊一側的盡頭擺滿了健身器材。雖然已經落滿灰塵,但明顯不會是上世紀80年代的物件。在房門背後,張貼著一張影視拍攝計劃表,時間為2016年。

據當地村民介紹,包括辦公樓在內的大部分金汞礦遺址雖已關停許久,但前兩年曾有一些劇組專門為電影、電視劇來此進行拍攝取景,但具體拍的哪部電影,村民也叫不上名字。

已經停產了30年

根據丹寨縣政府資料記載,金汞礦工業遺址建於1940年7月,那時這裡被稱為「三八廠」,主要進行三合(現三都)、八寨(現丹寨)兩縣的汞礦開採,並進行水銀製作。

在上世紀70年代末,金汞礦礦源開始有枯竭跡象,工廠又堅持了十年,最終於1990年停產。走進廠區記者看到,路面和步道都是水泥硬化,楊樹與梧桐等行道樹仍然鬱鬱蔥蔥,建築物除了陳舊破敗一些,主體結構完好,仍是數十年前的樣子。同時,還能看到加工車間、用於提煉水銀的器具。

提煉水銀的工具。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據附近的村民介紹,工廠關閉後,居住於此的工人陸續搬離,廠內的一些生產設備、材料用品也在隨後的幾年內陸續被搬走,「有些是部門統一清理,有些是村民自己挑揀,大概從1997年後,礦區就基本沒外人來了」。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萬多人在這裡生產生活的熱鬧場面已如隔世,曾經的繁華只能靠村民口口相傳。

曾經繁華的礦區,如今已經沒有了人氣。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這個巨大的工業礦區,也曾經為我國的工業做出過巨大貢獻。2008年8月,國家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經丹寨文物普查工作者的整理上報,丹寨汞礦工業遺址引起省、州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並被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何讓藏在大山中的汞礦工業遺址重新煥發生機?至少從現在的荒涼落寞來看,這一問題尚未有解決方案。不過隨著近年來丹寨縣不斷發展文化及旅遊產業,這個距離縣城約半小時車程的遺址也被列為了旅遊景點開發地的備選。

記者從丹寨縣政府獲悉,在未來旅遊產業發展計劃中,將圍繞文旅小鎮產業對周邊景區景點進行打造、提升。對於丹寨汞礦工業遺址的旅遊開發,目前也正處於規劃之中,當地有關部門正與有意向的企業進行溝通。

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影 王巍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