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陳初生書法作品亮相江門美術館,「問學餘事」開展啦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0-09-03T05:05:18+00:00

9月1日,「問學餘事——陳初生書法作品展」在江門市美術館開幕,展出了陳初生教授近年來創作的書法與琴銘作品近百幅。

9月1日,「問學餘事——陳初生書法作品展」在江門市美術館開幕,展出了陳初生教授近年來創作的書法與琴銘作品近百幅。展覽將持續至9月20日。

此次展覽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江門市美術館主辦。為了本次展覽,陳初生教授專門創作了書法作品《陳白沙詩》並贈予江門市美術館。

陳初生的書法自成一體。他遍臨甲骨文兩周金文及戰國秦漢簡牘帛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書風:金文古雅淳厚,富有金石韻味;隸書若篆若隸,復古法卻又不與前人雷同,自有初生風範。

江門市美術館館長王暢懷表示,這次展出的作品是陳初生教授長期從事文化研究與藝術創作的縮影。

「他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批有愛國情懷、有時代精神,文化品德高尚、藝術內涵深邃的文化精品。彰顯了陳初生先生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忠實守望者,對文化藝術事業的不懈追求。」王暢懷說。

陳初生,1946年5月生於湖南漣源,教授、著名書法家、古文字學家、暨南大學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陳初生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國際性大展,被多家博物館、藝術館及中外藏家收藏。

他「流量」最高的作品莫過於2008年為「花城廣場」碑石的題字。亞運開幕之際,陳初生應邀命筆,用秦隸的風格、以簡化字的方式書寫「花城廣場」碑石,成為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上的一道風景。

書法越是寫得好越要有文化。」陳初生談起書法總是興致勃勃。「書法是漢字文化,如果一味地和世界接軌,失去了自身獨有的民族性,那如何在世界中立足?書法首先就要寫規範,要寫對字,這一點上,篆書作品中出現的硬傷最多。」

陳初生認為,唯有堅持讀書學習、廣泛而深入地研究,才能促進書法健康。而這一點,書法家、文史研究者等更是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次展覽亦展出了陳初生所題的多件琴銘。61歲才學琴的陳初生,如今已是有名的琴家,他至今已收藏古琴數十張,整理古琴文獻多部,真正與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陳初生眼裡,古琴早已超離了一個傳統樂器的簡單概念,而是集合了音樂詩文、書法、篆刻等文化傳統的載體和綜合藝術,更是人們真切地、耳聽入心地與古對話的最好媒介。

為此,陳初生不僅走訪全國各地買琴,還將精力與興趣放在了對古琴的「再加工」上。

每新得一琴,他都會給古琴起一個獨有的雅名,並撰寫琴銘,甚至親自將銘文刻錄在琴身上。

【記者】楊逸 實習生 孫羽嘉

【作者】 楊逸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