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帥憶抗戰初期拼刺刀:3個日軍背靠背,10個八路軍不占便宜

兵說 發佈 2020-09-04T13:39:11+00:00

1933年3月中下旬,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取得「喜峰口大捷」後,當時很多人忽略了29軍大刀隊隊員是以20響駁殼槍和手榴彈為主要武器這一基礎,片面強調大刀的作用,一時間掀起了「大刀無敵論」。

作者:忘情

1933年3月中下旬,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取得「喜峰口大捷」後,當時很多人忽略了29軍大刀隊隊員是以20響駁殼槍和手榴彈為主要武器這一基礎,片面強調大刀的作用,一時間掀起了「大刀無敵論」。諸多抗日民間團體不明真相,將社會各界愛國人士捐獻的款項,不是去購置槍械、彈藥和西藥,而是打制大刀敬獻英雄部隊,著實讓29軍官兵哭笑不得。

受此論影響,現在仍有不少人對民間武術家發明的「破鋒八刀」津津樂道,認為這是刺刀的剋星。然而,以大刀隊享譽中外的29軍,到了抗戰中後期都棄大刀不用,改裝刺刀了。

在戰場上,與敵人以命相搏的軍人,永遠比書生更清楚哪種武器更有效。刺刀看似結構簡單,但若無相當的現代工業基礎,是萬萬無法成批量生產出合格品的。和易學易精、簡單有效的刺刀術比起來,當年29軍在沒有充足的刺刀配備,萬般無奈之下,才退而求其次使用大刀。這非得使用者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及長期訓練,才有可能與日軍刺刀術一拼。而抗戰期間,抗日軍民的營養狀況不佳,再加上作戰中傷亡慘重、新兵未經充分訓練就補入戰鬥部隊,都註定了所謂「大刀是刺刀剋星」並不現實。

不過,就算是與日軍拼刺刀,在全面抗戰之初,中國士兵也往往處於明顯下風。聶榮臻元帥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全面抗戰剛爆發時,日軍……拼刺技術很出色。拼刺刀時,三個日軍背靠背,十幾個八路軍也占不到便宜。」

要知道,全面抗戰爆發之初的八路軍戰士,大多是從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錘鍊出來的老兵,有不少還經歷了萬里長征的考驗,是紅軍的精華骨幹。可就是這樣的兵員,為何在拼刺刀技能上與日軍竟有如此懸殊的差距呢?這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日軍手裡的三八大蓋本來就長達1.28米,是二戰各國主力步槍中最長。其配備的友坂三零式刺刀全長0.525米,刀身長0.4米,裝上三八大蓋槍後,全槍長達1.675米,甚至超過了日軍平均身高。反觀中國士兵手中的主力步槍漢陽造,槍自身長0.955米,配上加長刺刀後長1.645米,比三八大蓋和三零刺刀的組合短了3厘米。另一款主力步槍中正式,上了長刺刀後,全長1.528米,比日軍手中的傢伙什整整短了14.7厘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在雙方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日軍的刀尖都挑到了中國戰士身上了,而我方刀尖還沒近人家的身,這仗還如何打?

其次,拼刺刀是個力氣活,需要操作者肌肉有極強的爆發力。這需要鍛鍊,更需要加強營養。在全面抗戰之初,日軍供給較充分,還大肆掠奪老百姓平日都捨不得吃的雞鴨魚肉,其營養狀況、士兵的肌肉發達程度,總體上遠超中國士兵。

第三,拼刺刀還是個技術活,需要長期的鍛鍊才能達到較高的水平。俄軍曾長期認為,「子彈是個瘋狂的東西,只有刺刀才是士兵最忠誠的夥伴」。自日俄戰爭獲勝後,日軍也將白刃衝擊當成「武士道」精神的具體體現而倍加推崇。在日軍的《步兵操典》中,入伍新兵要接受將近一年的軍事訓練才能分到作戰部隊。其中前半年中,幾乎每個訓練日都有強化拼刺術的訓練課目。反觀中國士兵,根本沒有這個訓練條件。尤其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新兵往往上午入伍,下午就得參戰。這種情況下,與日軍拼刺刀處於下風,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雖然器不如人,技也不如人,但八路軍和新四軍既沒怨天尤人,也沒自暴自棄,而是積極動腦筋、想辦法。

1938年長樂村伏擊戰中,129師新兵團手中無槍,拿著梭鏢、紅纓槍就與武裝到牙齒的日軍拼上了,結果出人意料。因為梭鏢、紅纓槍遠比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強,因此在白刃突擊中占了上風。僥倖逃出生天的鬼子,管這些冷兵器叫「長劍」。事後一提「長劍」,心有餘悸。

不過,梭鏢、紅纓槍畢竟只是冷兵器,非要近身才能發揮作用,戰術靈活性嚴重不足。因此,抗日武裝不能拿它們當主流武器用。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實戰中,總結了不少彌補刺刀術不足的戰法。

在絕大多數時候,八路軍彈藥奇缺。在伏擊日軍時,往往在抵近打出子彈後,就得立即端槍發起白刃衝鋒,迅速拉近雙方距離,不給對方排開陣勢,發揚火力的機會。在衝鋒前,八路軍往往拉栓上膛,待沖至日軍面前,即將與之展開拼刺時,冷不丁先朝當面日軍先開一槍,然後再衝上前補漏。如此近距離開槍,幾乎是百發百中。這種戰術能有效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震撼其心理,讓倖存日軍在氣勢上先輸一籌,非常有利於其後的白刃格鬥,因此八路軍屢試不爽。雖被腦子一根筋的日軍稱為「不正規」、「不講武士道」,但抗日戰士哪會在意侵略者的說辭?殘酷的戰爭絕非擂台比武。只要能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就是好戰術。

隨著敵後抗日游擊戰爭轟轟烈烈地展開,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了八路軍、新四軍。力量壯大固然是件好事,但新兵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於是,我軍將1名老兵和2名新兵編成戰鬥小組。與日軍拼刺刀時,老兵負責在正面牽制日軍,2名新兵分別繞至日軍兩側,尋機突刺。這既鍛鍊了新兵,又能最大限度保證他們初上戰場時不至於吃大虧。

在拼刺術方面,日軍所使用的「東洋刺」招數不多,本質上全靠突刺。我軍在詳細研究「東洋刺」基礎上,結合中國武術,改良出了「華刺」。「華刺」不僅有突刺和防刺,還加入了槍托回砸這一重要的技術動作。如此一來,無論是攻,還是防,「華刺」的克敵手段都更多,使用上也更加靈活。

隨著戰爭走向長期化,侵華日軍中的老兵消耗很快,新兵補充標準一降再降。1938年,侵華日軍新兵平均身高1.66米,體重56公斤。到1943年,分別降至1.46米和47公斤。甚至連許多跛子、近視、獨眼、花柳病患者,以及初中生也被硬征入伍。日軍自己也承認,1943年入伍的新兵,如果按全面抗戰初期標準,合格率僅為10%。由於從1942年開始,日本本土就已經在鬧糧荒了,因此日軍新兵的身體素質和營養狀況更是下降得厲害。至於訓練,對不起,一則前方戰事緊,急需補充兵員,二則日本軍需物資日漸匱乏,也沒那麼多資源讓新兵充分訓練。

而我敵後抗日游擊戰士,經過一輪又一輪反「掃蕩」的磨礪,能倖存下來的,其技戰術水平都達到了相當水平。中日兩軍素質此消彼漲,連排級作戰時優劣之勢開始逆轉,其中自然也包括拼刺刀。

1944年8月,日軍1個中隊與我八路軍魯中軍區2團1連在山東沂水城西北葛莊及附近展開戰鬥。我軍百餘指戰員端著刺刀與日軍對沖,僅一個照面,就將日軍前排士兵全部刺殺。這絕非個案。到了1945年大反攻時,八路軍主力部隊戰士在拼刺刀時,已經能以一敵三,將日軍壓製得無可奈何,最後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感受更多「兵的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