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這件事中國導演從未忘記

1905電影網 發佈 2020-09-04T16:59:57+00:00

1937年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時任第29軍副軍長的佟麟閣與日軍從拂曉戰至中午,壯烈殉國,成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首批高級將領之一。

1905電影網專稿這首《沁園春》的作者是愛國將領佟麟閣。1937年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時任第29軍副軍長的佟麟閣與日軍從拂曉戰至中午,壯烈殉國,成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首批高級將領之一。

電影《七七事變》中的佟麟閣(左)與趙登禹(右)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隆重舉行。

2015年閱兵被拍進了《我和我的祖國》之《護航》篇

2020年9月3日上午,北京西郊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正如佟麟閣將軍那句「曉月盧溝,怎忘當年,戰火曳空」,和平年代我們能做的,就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北京西城區佟麟閣路,右上角為佟麟閣像

電影,則成為這份不能忘卻的紀念最好的載體,將抗日戰爭——這場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載入膠片,銘刻在光影殿堂,是一代代中國電影導演的畢生追求。

第二代·八千里路和一江春水

從第二代導演開始,大銀幕的視角便從娛樂對準了現實,伴隨著時局動盪逐步從「軟性電影」升格為「硬性電影」。其中蔡楚生、鄭君里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史詩般意義的作品。它不僅宏觀地描繪了抗戰中的各式民生,更是對抗戰前後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思。

導演史東山編導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則以抗敵演劇隊在抗戰期間和戰後生活為依據,從各方面概括了戰時和戰後國民黨統治區的社會真貌。

沈西苓導演的《中華兒女》則用四段式敘事描繪出各年齡段、各行業的抗戰圖景,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展現了國人的愛國之情。

第三代·從張嘎到董存瑞

第三代導演在創作中更多的關注了革命電影、抗戰電影題材,尤其擅於刻畫英雄人物。其中崔嵬聯合陳懷皚執導的《青春之歌》、聯合歐陽紅櫻執導的《小兵張嘎》分別講述了堅定的知識女性和勇敢的農家少年一步步走上抗戰革命道路的故事,郭維執導的《董存瑞》則展現了董存瑞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蛻變成長曆程,而王苹執導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和蘇里、武兆堤執導的《平原游擊隊》則分別刻畫了臨危不懼的抗戰地下工作者和有勇有謀的抗日游擊隊長。

第四代·台兒莊與清涼寺

第四代導演最知名的抗日作品要數楊光遠、翟俊傑導演的《血戰台兒莊》,該片是國內首次表現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電影,影片強調在紀實的風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備的人物,在戰爭影片史上取得了藝術的突破。

橫跨第三、第四兩代的導演謝晉則在《清涼寺鐘聲》中完成了對自我「謝晉模式」的超越,從日本侵華軍人後代的命運歷程和心靈軌跡著手,獲得了比它所敘述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更廣闊、更深邃的意義,從而給人們以思想啟迪和精神感受。

第五代·抗戰電影的藝術巔峰

從抗戰題材的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開始,第五代旗手紛紛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歷史、文明的血液,追尋國家、民族的認同,並不可避免會碰觸抗戰的傷痛印記。

張藝謀1987年的《紅高粱》透過普通百姓群像聚焦而出的是那蓬勃的生命力,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抗戰時代的悲情基調突顯的是不朽的民族膽魄,電影以此構築了這場對生命的禮讚。

24年後,他再度涉足抗戰題材,《金陵十三釵》依然延續了第五代的製作傳統,講述個體在大環境中的痛苦和選擇,用女學生的倖存者和神父的國際人道主義雙重視角完成了大銀幕上對於這段歷史的見證。

吳子牛的《國歌》則將鏡頭對準了以田漢、聶耳為代表的民族精英與無數中華兒女,他們在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時刻由衷地唱出了那首永遠的進行曲,用無比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責任感、自己的聰明智慧與血肉之軀,築成中華民族「新的長城」。導演吳子牛為影片傾注更多的是激情而不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濃墨重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馮小寧更是在《戰爭子午線》《黃河絕戀》《紫日》三部抗戰電影中完成了對於戰爭和人性遞進式的反思;而陳凱歌的《梅蘭芳》則在後半段展現了梅蘭芳先生多次拒絕侵華日軍對他發出的演出邀請,為表氣節蓄鬚忍痛離別心愛的舞台。

第六代·風格多變的抗戰電影

當時間來到世紀之交,第六代導演在自己的創作中,特別是在抗戰電影的創作中融入了更多紀實電影理念和類型電影風格,一如陸川的《南京!南京!》用冷峻的黑白影像將日軍的暴行活生生地從歷史中挖掘出來,重新編織到這部敘事史詩當中,真實地刻畫了戰爭的複雜性及英雄主義,成為獨樹一幟的歷史的回憶和見證。

而管虎的《廚子戲子痞子》則將動作、喜劇等類型元素糅合到抗日英雄冒險的敘事中,以另類的藝術表現力闡述了愛國情懷的內核,使得該部作品在相似題材影片領域的探索方面頗具價值。

從上世紀30、40年代的第二代導演開始,到世紀之交的第六代導演,再到今天,中國一代代導演從未停止對抗戰題材的探索與發掘,只因對歷史的重現、對人性的反思、對戰爭的批判、對和平的歌頌是每個藝術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每個中國人的心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