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願你擁有大風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獨和自由

木子心語 發佈 2020-09-04T17:42:17+00:00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別再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一書中找到了答案,在《陳情令》魏無羨身上看到了過程,歸結起來恰如叔本華一句話,「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少年時候,覺得孤單是一件很遠的事情,長大以後,覺得孤單是很淒涼的一件事。而現在,覺得孤單就是身邊的事。

從昨天的孤獨過渡到今天,在今天試圖遠離孤獨的意味,讓明天可以不用是一個彷徨無依寂寥的身影。

那種一個人走過的路,寒風凜冽,陰影重重,無由地讓你入了孤獨的領域,成了應景應情的景中人。

我想,一個人到底要經歷怎樣深入骨髓的空虛,侵蝕人心的惆悵與沮喪,才能搏擊長空,柳暗花明了?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別再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一書中找到了答案,在《陳情令》魏無羨身上看到了過程,歸結起來恰如叔本華一句話,「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綜合來看,那些成功的人,過去的那些詩者,畫者,如今的各領域成功的企業家、導演等等,誰不是孤獨的見證者和經歷者了。

從《別再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本書第七章名為「仰望星空,在孤獨中成長」的內容來看,古有自稱為「孤獨的行者」的李白,曾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那些膾炙人口,令人津津樂道的詩句,以及他「詩仙」的美譽,都是「孤獨」二字造就的,更有甚者,是加倍孤獨者的忍受,或者說來自他的享受。

而現在來說,也不用特別以馬雲這些特別成功的人物,來說明孤獨的人生財富,且以導演李安為例,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但他的成功離不開孤獨中沉澱的因素。

他在6年時間以「家庭主夫」的形象,在一個人的孤獨里,學習、積累和成長,有了後來的輝煌。

這其中的孤獨,就像林徽因描繪的那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我想,當一個人自願沉浸在孤獨世界裡的模樣,大概就是那種「忘我」的境界吧,相對於塵世的喧囂,反倒是獲得了內心的平靜。一如此句中「浮世清歡」、「細水長流」的表達。

說到《陳情令》中的魏無羨,他所經歷的孤獨,主要在於心境上的無法訴說。大致從蓮花塢開始,面對家園被毀,三個人被迫逃亡的生活,一切就有了孤獨迫近的鋪墊。

後來經歷的剖金丹,被扔亂葬崗,道義的抉擇,恩情的償還等等,他離開了師姐和江澄,難見知己藍忘機,與溫寧他們於亂葬崗絕處逢生,甚至一開始是苟延殘喘的狀態。

在這裡,他的孤獨真正的開始,直到後來16年的時間,他依然被困於其間。

來自他性格上的不服輸,不屈服於命運擺布的心性,他在一個人的世界裡忍受淒涼之感的襲來,煎熬著落寞情緒的侵蝕。

因為他一心對別人的付出,一面忍受不與江氏接觸,免遭人口舌,生出事端,這是對師姐他們的保護。一面居於亂葬崗,為溫氏旁系無辜眾人護起一片天地,這是他本心的選擇,道義的執著和恩情的償還。

這樣的付出,造成了太多的傷害都承載到了他一個人身上,成為了孤獨的行者,寂寞的旅人。

這樣的感覺似有席慕容一句話的意涵,「愛原來就為的是相聚,為的是不再分離;而有一種愛是永不能相見,永不能啟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種,孤獨地,凝望著黑暗的天空。」

然魏無羨孤獨仰望的天空,滿是思念和牽掛,全是熟悉之人的身影,也許是一望無際的黑,但他的眼裡卻滿是希冀。

有一句話說「願你擁有大風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獨和自由,」這是對他16年滄桑前後的描述,也是祝願。

曾經歷經風雨,品美酒佳肴,經歷了孤獨與寂寞,終在觀音廟後獲得他一直憧憬的未來。

即使仍還被過去束縛,但他終究會在後來洗盡鉛華,守望他心裡的追求。於他而言,孤獨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內心的堅守才是本真的選擇。

或許他沒有從16年前前後後孤獨的感覺里參透到什麼,甚至是感傷和淒涼表現的更多,但其實一切都是來源於他的本心。

對他來說,他能始終堅持他的選擇,就是他的所得,因為任何東西,遠沒有比保持一顆純粹之心來的那麼成功了。

最後,希望讀這本書、看這部劇的你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享受孤獨,至少可以忍受孤獨,那樣或許你會找到人生里不一樣的色彩。

因為我相信,孤獨永遠不是一個人的經歷,但最後的成功卻可能只屬於那個堅持下來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