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 | 舌辯之士黃金時代謝幕,看張儀最終如何全身而退

文史補給站 發佈 2020-09-04T18:45:32+00:00

在說到這個詞時,戰國策齊策二講述了說客張儀在多國間周旋的一個經典故事,跟以往不同的是,這可算是他縱橫之術最後的絕唱。

成語「兵臨城下」出自出自《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意思相當直白,是指大軍壓境,城被圍困。形容形勢很是危急。


在說到這個詞時,戰國策齊策二講述了說客張儀在多國間周旋的一個經典故事,跟以往不同的是,這可算是他縱橫之術最後的絕唱。


張儀早先侍奉秦惠王,惠王死後,武王即位,是的,就是那個跟人比賽舉鼎舉死了的奇葩秦王。



愛炫耀武力,說明秦武王可不是善茬。新舊君主交替,前朝寵臣自然多有悲慘遭遇。果然,武王的左右近臣開始乘機毀謗張儀,指責他過去不忠於惠王。禍不單行,與張儀結下大仇的齊王這時也加了把火,派使者前來譴責武王,說他不該重用張儀。


張儀聽說這些事後,敏銳的感覺到了空氣里彌散的巨大危險。他腦袋轉的快,臨危不亂,馬上想出一套說辭來忽悠武王。張儀先吊了一下秦王的好奇,欲語還休地說:「臣有一條計策,雖然並不高明,還望大王裁決。」果然,精力充沛的武王開始追問這計策是啥。


眼看武王來了興致,張儀便接著說:「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其最上策莫如山東諸國發生變亂,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無論臣走到哪裡,他都會不顧一切發兵攻打。所以臣願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魏國,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魏。當齊、魏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韓國三川之地,使秦兵東出函谷暢通無阻,麾兵直逼兩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後挾天子,按圖籍,君臨天下,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啊!」


武王聽了很以為然,就派出30輛兵車,把張儀送到魏都大梁。



齊王果然發兵攻魏,魏王震恐。這時張儀站出來說:「大王不要憂心,臣可令齊國退兵。」


於是張儀授計舍人馮喜,把他派往楚國。馮喜借用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馮喜到齊,處理完齊、楚之間的事務後藉機對齊王說:「素來聞說大王恨張儀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舉張儀呢?」


齊王奇怪的問道:「寡人非常憎恨張儀,張儀在哪裡,寡人必定攻打哪裡,令其無處藏身,先生何故說寡人抬舉張儀?」


馮喜說:「這正是大王抬舉張儀之處。張儀離開秦國之時,曾與武王密謀計議。於是,馮喜繪聲繪色把張儀說過的一番話學給了齊王聽。說:「大王果然中了張儀的詭計,為一個張儀而引兵伐魏,此舉對內使民眾疲弊,對外交惡盟國、廣樹仇敵於鄰邦,使自己陷於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張儀更得到秦王的寵信。這就是臣所說的『抬舉張儀。」


齊王被這湯藥一灌,覺得腦袋一下清楚許多,趕忙停止進攻魏國。看到這兒,我們應該承認,張儀能說,他團隊小弟也著實不差!



張儀得以全身從秦國逃脫,並在此施展權謀之術,令齊罷兵,令魏王感恩,其縱橫之術的確高超。不過,七雄間實力的逐漸失衡令張儀騰挪空間受限,也不再被強大秦國所容納,僅1年後,張儀就在魏國死去,還算善終。


兵臨城下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多次出現,並有了約定俗成的固定用法:「兵臨城下,將至壕邊」。怎麼樣,夠熟悉吧,評書里這套詞也沒少用。


今天的戰爭,完全沒了這個詞可供想像的意境,不說城已經連成一片,就說非接觸戰爭也是打仗不見人影。人員最密集的可能在中印邊境,阿三鐵了心在邊境堆滿人,兵臨國界,還時不時越境蠶食。阿三有決心,就在那多建幾個城,咱們陪著慢慢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