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件文物重現海上絲路,「鄭和寶船」駛入國博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0-09-04T19:01:07+00:00

國博展廳里也停泊著一艘「寶船」,這是鄭和下西洋的代表性船型。在《西洋番國志》中有描述:「其所乘之寶船,體勢巍然,巨無可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如今,寶船以1:40的比例微縮,依然顯得「氣勢磅礴」。

兩千年前,先輩揚帆遠航,不畏犧牲,闖蕩出連通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的新窗口;兩千年後的今天,「英雄」們在海下遺留的寶藏進入國家博物館,揭開《浮槎萬里——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面紗。展覽今天正式對觀眾開放。

所謂浮槎,是古代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國博展廳里也停泊著一艘「寶船」,這是鄭和下西洋的代表性船型。在《西洋番國志》中有描述:「其所乘之寶船,體勢巍然,巨無可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如今,寶船以1:40的比例微縮,依然顯得「氣勢磅礴」。專家說,史料記載大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按明尺為0.317米折算,當時的寶船長約140米,寬約57米。不過目前學術界對於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爭議,有待新材料的出現和進一步的研究。

其實,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千百年來,各式各樣的船隻往來,有些遇到風浪不幸沉入海底,連同船內貨物一同被「封存」。如今,觀眾從一件件打撈瓷器和物品中,可以窺探歷史的細節。展廳里,有一朵用精美瓷器組成的「花朵」盛放,每一片花瓣都是一件「碗礁Ⅰ號」沉船出水瓷器,它們來自清康熙年間。每片「花瓣」上都有圖案,折枝花卉、山水人物、漁家樂、鳳穿牡丹等一一亮相。

國博介紹,「碗礁Ⅰ號」沉船位於福建平潭縣碗礁附近。2005年,由國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牽頭進行搶救性發掘。沉船共計出水17000餘件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民窯產品,多數為青花瓷器,少量五彩、青花釉里紅和單色釉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罐、洗、瓶、將軍罐、香爐、粉盒、器蓋、筆筒等。專家說,沉船出水瓷器大部分保存狀況良好,是研究清前期陶瓷海外貿易的重要實物資料。

展廳里,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按照「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帆檣如林——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瀛涯萬里——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三部分,結合國內外重要遺址、沉船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較為全面地構畫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盛況。專家介紹,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此次展覽充分展示中國在全球陶瓷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歷史事實,揭示了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