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啟加家庭教育 發佈 2020-09-04T19:18:15+00:00

從出生起,嬰幼兒就是一個社會的人,就被包圍在各種社會關係、社會刺激之中,形成和發展著人的情緒情感、社會行為等。



一.嬰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從出生起,嬰幼兒就是一個社會的人,就被包圍在各種社會關係、社會刺激之中,形成和發展著人的情緒情感、社會行為等。嬰幼兒應了解嬰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基本過程與特點。

1.最初的情緒反應

嬰兒出生後即有情緒表現,如哭、靜止、四肢蹬動。同時,初生嬰兒的情緒反應就已有初步分化。情緒專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類嬰兒在出生時,就展示出了五種不同的情緒,它們是驚奇、傷心、厭惡、最初的微笑和興趣。但是,嬰兒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遺傳本能,且與嬰兒生理需要是否滿足直接相關,僅是最初步的原始情緒反應。

隨著嬰幼兒發展,在成熟和後天環境作用下,其情緒不斷變化、發展。

2.嬰幼兒情緒的社會化

初生嬰兒的情緒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種原始的、本能的反應,由機體內外某些適宜、不適宜的刺激所引起,並反映機體當時的內部狀態、生理需要。但是,嬰兒自降生的時刻起,即進入人類社會環境中,和成人進行相互交往,在人際交往中實現著情緒的社會化。嬰兒社會性微笑、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和情緒的社會性參照等是嬰兒情緒社會化的核心內容。

(1)社會性微笑

社會性微笑的出現是嬰兒情緒社會化的開端,是人生髮展中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雖然嬰兒生來就有笑的反應,但最初的笑是自發性的,它與中樞神經系統皮質下的神經衝動自發發放有關,與腦幹或邊緣系統的興奮狀態變化有直接聯繫。因此,這些微笑無論是內源性的還是誘發性的,都屬反射性表情,而不是社會性的微笑。

約5周始,嬰兒能區分人和其他非社會性刺激,對人的聲音、面孔開始有特別的反應,成人的聲音、面孔特別容易引起嬰兒的微笑,社會性微笑開始出現。但是,從5周至3.5個月時,嬰兒對人的社會性微笑是不加區分的,他們對主要撫養者或家庭其他成員、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樣的。 從3.5個月尤其從4個月開始,嬰兒能夠分辨熟悉的臉和其他人的臉,對不同的人報以不同的微笑,出現有差別、有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他們對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對熟悉的人會無拘無束地微笑,而對陌生人則帶有一一種警惕的注意。這是社會性微笑的進一步發展, 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微笑。

(2)陌生人焦慮 隨著嬰兒逐漸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隨著母嬰關係的日益親密,嬰兒能很好地把主要撫養者(母親)和陌生人區分開來,陌生人的出現便會引起嬰兒的恐懼、焦慮。

陌生人焦慮一般在嬰兒6~8個月時發生。陌生人焦慮的發生髮展是有個過程的。4個月齡前,嬰兒連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區分,當然談不上懼怕陌生人。4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區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對陌生人還笑,但明顯比對母親笑得少了,但這時並不害怕陌生人,對陌生人的態度一般還是比較友好的。5~6個月時,嬰幼兒見到陌生人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嚴肅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個月時,嬰兒見到陌生人就開始感到害怕了,到8個月時,嬰兒明顯怕生。

父母應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認識、理解嬰兒陌生人焦慮的產生的原因,這對有效地減弱嬰幼兒的陌生人焦慮有益。

(3)分離焦慮

隨著嬰兒與母親情感聯結的進一步建立,嬰兒也出現了第二種形式的焦慮--------分離焦慮,即嬰兒與某個人產生了親密的情感聯結後,又要與之分離,就會表現出傷心、痛苦,拒絕分離。分離焦慮在嬰幼兒6~7個月時產生,隨著母嬰依戀的建立同時發生。

6個月後,嬰兒的反應明顯不同於頭半年:嬰兒明顯地、更多地抗拒特定個體(一般即為所依戀的對象,主要是母親)的離開,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非常不高興、哭鬧、不安;同時,他們不願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別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媽媽。這是嬰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上的一個很大的轉折。

(4)情緒的社會性參照

情緒的社會性參照是嬰幼兒情緒社會化的一種重要現象和過程,充分顯示了情緒的信號作用和人際交往功能,是情緒社會化的重要方面。

當嬰幼兒處於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從成人的面孔上搜尋表情信息,然後決定自己的行動。情緒的社會性參照是在嬰幼兒發展的特定時期發生的人際情緒的交流和他人情緒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中發生的特定情緒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嬰幼兒對他人情緒的分辨和如何利用這些情緒信息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約在嬰兒七八個月時逐漸發生。

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對嬰幼兒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於0.5~1.5歲的嬰幼兒,其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情緒的社會性參照能幫助嬰幼兒超越僅僅回應他人信息的階段,能通過這些信息來確定他人的內在心理狀態和偏好,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嬰幼兒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嬰幼兒與成人的主動的情緒交流,參照成人的情緒信息,能使嬰幼兒避免、擺脫許多險境和危險物體,並有利於嬰幼兒行為的調整與改變。同時,嬰幼兒經常與成人分享情緒體驗,共享同樣的情感,有助於豐富嬰幼兒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親情。積極的社會性參照更能成為嬰幼兒認知發展的媒介,促進嬰幼兒探索新異情境和事物,進一步擴大活動範圍,發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極的社會性參照,因為不適宜的參照信息與條件同樣會對嬰幼兒起作用,導致嬰幼兒不良的情緒、行為體驗,形成消極、懦弱的性格,限制嬰幼兒的探索和操作,阻礙其智力發展。

3.嬰兒的依戀

依戀是嬰幼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在嬰幼兒同主要撫養者的相互接觸中,在同母親的最親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嬰幼兒與母親之間逐漸建立起一種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即對母親產生依戀。依戀對嬰幼兒整個心理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嬰幼兒是否同母親形成依戀及其依戀性質如何,直接影響著嬰幼兒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徵和與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

依戀不是突然發生的,依戀的性質也有所不同。

嬰幼兒依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這時期嬰兒對人反應的最大特點是不加區分、無差別的反應,還未有對任何人(包括母親)的偏愛。第二階段為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這時期嬰兒對人的反應有了區別,對人的反應有所選擇,對母親更為偏愛,對母親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應是不同的。第三階段為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2歲)。從6~7個月起,嬰兒對母親的存在更加關切,出現了明顯的對母親的依戀,形成了專門的對母親的情感聯結。 與此同時,嬰幼兒對陌生人的態度變化很大,見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緊張、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第四階段為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這時期嬰幼兒能認識並理解母親的情感、需要、願望,知道她愛自己,不會拋棄自己,並知道交往時應考慮她的需要和興趣,據此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時,嬰幼兒把母親作為一個交往的夥伴,與母親的空間上的鄰近性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

嬰幼兒依戀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以及反抗性依戀。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這類嬰幼兒在跟母親在一起時,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出明顯的苦惱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的親密接觸,繼而能平靜的離開,只要母親在視野內,就能安心的玩遊戲。而迴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又稱為不安全性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如迴避型:這類嬰幼兒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並無憂慮表現;母親回來時往往不予理睬,雖然有時也會歡迎,但是短暫。這種嬰兒實際並未形成對母親的依戀。反抗型:這類嬰幼兒當母親要離開時表現出驚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見到母親回來就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當母親去迎接他,如抱起時,卻又掙扎反抗著要離開,還有點發怒的樣子,嬰幼兒對母親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們即使在母親身邊,也感到不安全,不能放心大膽的去玩耍。

嬰幼兒依戀的性質取決於與嬰幼兒有關的母親說的行為。依戀並不僅僅是母親使嬰幼兒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溫暖、舒適、解除痛苦等)得到滿足,嬰幼兒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多少也不能單純決定嬰幼兒依戀的性質。依戀是在嬰幼兒與母親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社會性交往過程中,母親對嬰幼兒所發出的信號的敏感性和其對嬰幼兒是否關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