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四講,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柔武堂主 發佈 2020-09-04T19:33:59+00:00

這時的「鬆柔」可能並沒有真的放鬆,比如說,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打拳,沒用拙力,也沒用僵力,軟綿綿的,很是舒服好看,但和人推手摸勁,便用上拙力了,要硬頂了,你一摸他的勁,便摸到骨底了,我把這種外表看起來鬆柔,其實並沒有真放鬆的表現叫做「假松」。松是筋骨放長之意,而不是軟丟,要想真松,就先要練沉,也就是通常說的「松沉力」。「立身中正平心靜,意在湧泉把根生」,在練拳當中意念一定要放到下盤去,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架子大開大合。

跟老師學拳,先要練好拳架,把一招一式練熟之後,才進入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練體階段。

練體階段也叫松沉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就是練習肢體的柔順,通過每天練習拳架和單式,在 輕、慢、圓、勻中去求得自身鬆柔力的不斷増加。在拳架初步達到柔順後,再去追求沉穩力的產生。這時的「鬆柔」可能並沒有真的放鬆,比如說,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打拳,沒用拙力,也沒用僵力,軟綿綿的,很是舒服好看,但和人推手摸勁,便用上拙力了,要硬頂了,你一摸他的勁,便摸到骨底了,我把這種外表看起來鬆柔,其實並沒有真放鬆的表現叫做「假松」。松是筋骨放長之意,而不是軟丟,要想真松,就先要練沉,也就是通常說的「松沉力」。"立身中正平心靜,意在湧泉把根生」,在練拳當中意念一定要放到下盤去,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架子大開大合。就風拂楊柳,柳條雖隨風擺動,根基卻穩固,要有入地三尺之感,練拳的人要是根都沒有,站都站不穩,還談什麼別的。

所謂松沉勁,就是放鬆之中有沉著,在形體上周身內外,除頂勁虛領,舌抵上齶,會陰微提外,其餘身體各部分均有向下沉墜之意,功行日久,僵力自去,松沉合順之意,油然而生。

這個階段在推手的表現形式是「聽勁」能達到「骨骼力」。所謂「聽勁」,是用眼觀,耳聽及周身皮膚的觸覺來感知對方周身勁路各種變化的方式。感知的靈敏度,取覺於太極功夫的深淺,又可分為「骨骼力」、「表皮力」、「毫毛力」三個時期。「骨骼力」應視為聽勁功夫的起步。初練太極推手的人,對對方出勁的方向,路線和著力點往往判斷不准,等勁力已加身受制時,才知被動。在對方勁力的末端,才急忙應變。這時還是圈力多而化勁少的明勁。,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化勁漸増而圈力漸少,步法沉穩,合勁出現,是練體階段成熟的標誌。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師表演,讓很多人站成一排推他,或單腳站立讓人推,他卻巍然不動,這就是松沉力的表現。在這一階段是太極拳的基本功,除了放鬆的練習還要注意內外六合的均整練習,具體練法我會在後面的文章里提到。

太極拳第二階段是練氣階段。說到練氣,先說呼吸。有人主張一招一式去配合呼吸,我覺得這是不科學的。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呼吸也有長短之別,硬去配合呼吸,反而使拳架不自然,太極拳動作緩慢舒展,勁力均勻,呼吸深長,自然配合,何必強求!

在練氣階段,須求心靜,心靜則神寧,神寧則氣歸,氣歸丹田則神氣完足,遍布全身。太極拳的氣,指的是人體中的元氣,也就是先天自然之氣,是人體與生俱來的。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血調合,陰陽平衡」。練太極拳時應動中求靜,通過以意導氣,訓練內在,使氣血遍部全身,均勻連綿,久而久之,便可充實血脈,潤澤臟腑,抵禦外力。

拳論曰:「以意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才能便利從心」。王永祥老師也常說:「以意行氣,氣至則力必達,氣者力也」。這一時期,在沉穩力的基礎上,還要加強上拔下鑽的練習。總之學者要想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周身靈敏的整體反應,必須經過長期的拳架意識訓練。

這個階段在推手的表現形式是「聽勁」能達到「表皮力」。學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對於一般外來的長勁,在其形成的初始階段便能感知,明確判斷出對方的虛實變化,並可作出相應的應變,這時便可進入舍骨骼聽皮膚的練習了。在太極拳練至相當高明的水平後,便會感到內氣充盈,筋皮骨肉有要脫離之感,肌膚表面反應靈敏,在這時已經能夠根據對方的皮膚表現出的力點而變化,達到「捨己從人,避實擊虛」的目的。在這時的推手練習中只給對手皮膚,而不讓其摸到自己的骨骼。在運動中勁路變化不定,處處不讓對手摸到實處,卻能控制對手的勁路,反控對手的力點。

太極拳第三階段是練神階段。在體已順,氣已足的時期,拳架已經達到上拔下鑽,所謂:「下穿地球上沖天」的松沉虛靈之地步,推手技擊上也可化柔成剛,小有所成,自然便要追求拳理上的虛無變化了。

太極拳是意、氣、神、形的運動,意為氣頭,氣隨意行,心神合一,神氣合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補先天之氣。其間虛無神妙,只可意會,唯靠自悟。當練至功行圓滿時,凝神於天門,則身輕如羽;凝神於地戶,則沉重如山;注神於氣海,則可得中和之道。

在與對手推手或實戰中,對其的短勁,驚彈勁,爆炸勁,能夠辨別出力的大小、快慢、曲折、著力點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在對手勁路還未全部形成或形成初期,便作出明確判斷,並與以化解控制,這時「聽勁」方進入「毫毛力」。

在「毫毛力」時期,已不需與對手作皮膚上的接觸,而通過毫毛或精神上的感知,便可敏銳地覺察出對手勁路的輕重虛實,剛柔順逆,長短大小,高低左右種種變化,使其處處落空受制,順人之勢,克敵制勝。

練好太極拳,關鍵在於練好套路中的意念假借和推手中意念感知,真正作到拳架上的輕、慢、圓、勻、松、靜、沉、穩、實。還要不斷請明師餵勁,與益友切磋,「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只有不斷在實踐中體會,明確感知各種拳術,各種風格的勁路特點,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矣」的高級功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