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主流電影商業化

光明日報 發佈 2020-09-04T21:41:47+00:00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的行業專家、領軍人物圍繞「『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主流電影商業化探索」這一話題展開思想交流和觀點交鋒,既總結了近期中國電影在創作生產、市場開發、商業運營等方面的成功經驗,也為下一階段主流電影商業化指明了路徑。

8月29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但這一行業盛會為中國電影所帶來的振奮精神和深刻思考還未止息。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的行業專家、領軍人物圍繞「『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主流電影商業化探索」這一話題展開思想交流和觀點交鋒,既總結了近期中國電影在創作生產、市場開發、商業運營等方面的成功經驗,也為下一階段主流電影商業化指明了路徑。

「我們堅信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時代精神,能讓主流商業影片在市場上爆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對於主流電影的商業化,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精準的註解。

主流大片接踵而來,將激活後疫情時期的電影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電影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但危機也促使電影行業的產業格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發生調整和變化。對於未來電影市場轉向,亞寧認為:「後疫情時期,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最大動力是優質內容,即題材與類型多元創新、能夠觀照現實、關注社會,給觀眾以思想啟迪及精神鼓舞的精品佳作,可以和觀眾產生時代共情、情緒共鳴,這樣的作品擁有很大發展潛力。」

特殊的市場環境對於優質內容更加渴求,為深耕內容的電影人帶來更多機會。今後一段時間,將有一批主流電影陸續登陸大銀幕,帶動電影市場回暖。電影《奪冠》聚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女排比賽,以此呈現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成長和拼搏,陣容強大;《緊急救援》取材於真實救援事件,展現了默默守護在海上、用血肉身軀為國人築起海上生命線的無名英雄們;《我和我的家鄉》延續去年國慶檔冠軍《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思維與風格,作品聚焦小人物,以多個故事串聯起全民記憶中的歷史瞬間,引發情感共鳴;聚焦抗美援朝的軍事史詩戰爭片《冰雪長津湖》、諜戰題材電影《無名》等曾因疫情停拍的電影也將在近期重新啟動拍攝。

中影股份副總經理、中影製作基地董事長周寶林認為:「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主流電影可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但前提是,成功做到商業化,才能有觀眾流量、有傳播力、有社會影響力。

「講好中國故事」這一光榮的文化使命和時代命題在不斷叩問著中國電影行業:承載核心價值觀的主流題材怎麼進行商業化開發?具有國家高度民族意義的故事怎樣拍才會更具有感染力?答案還需在創作中尋找。

「講好中國故事」,觀照現實的主流佳作引人期待

亞寧認為:「電影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電影人既是藝術創作者更是文化工作者,希望通過自主開發、拍攝的原創電影作品剖析社會問題、呼應社會思潮,傳播時代風貌、希望與正能量。」觀照當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觀眾對「家國」有了更深刻的感知,愛奇藝影業把准了觀眾的「脈」,用優質內容來回應觀眾的情感需求,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情懷的高品質影片滿足觀眾對中國精神和時代價值的銀幕想像。

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愛奇藝影業發布了2020—2021年愛奇藝原創電影院線新片片單,顯示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底色。如體育題材作品《中國桌球》展現了國球運動員熱血拚搏、永不言敗的家國情懷;真人真事改編的治癒之作《再見吧!少年》講述了平凡少年面對人生困境不被定義、不被打敗的青春態度;同樣聚焦小人物、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你好,英雄》直擊現實痛點,書寫了平凡人生活中的英雄主義;以全國掃黑除惡行動為題材的作品《掃黑·兩面人》聚焦百姓關注的暴力拆遷等社會敏感話題,表達出國家與政府對危害百姓及社會的行為零容忍的態度……這些極具商業潛力的主流電影都來自於「愛奇藝原創電影」的積累。

在「打造時代價值精品院線電影」的宗旨指引下,愛奇藝原創電影從內容創造力和模式創新力兩個方面推進原創電影戰略,主攻以現實主義題材、多元化商業類型片與彰顯時代價值為核心的內容布局和商業化開發。在選擇項目方面,側重於彰顯時代特色、具備主流價值觀的電影,綜合內容表達的本土性、類型與題材的創新性、情感共鳴度和思想深刻度等方面考量,而這一思路恰恰扣准了主流電影的商業化。

「強類型+本土化」,主流電影商業化有路可循

對於「主流電影大片」,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總結出四個特徵:具有主流價值觀、高受眾高票房、觀眾喜聞樂見以及強視聽技術。對於當下電影行業來說,製作一檔商業化主流大片,「強類型+本土化」是破題的關鍵。

縱觀近年來市場表現優異、具有代表性的主流電影,重大歷史題材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軍事戰爭題材如《集結號》《紅海》《戰狼2》,科幻災難類如《流浪地球》《中國機長》《烈火英雄》,諜戰類如《風聲》,劇情類如《藥神》《中國合伙人》《我和我的祖國》等,都顯示出「強類型」的特徵,即在該類型領域做到極致。他們在主流電影商業化的過程中,從選題、劇本創作,到商業配置、演員導演配置,再到宣發,都不斷在明確、在強調「這部電影是什麼類型」「這部電影在講什麼故事」,一以貫之的「強類型」理念將創造力量集中起來,做足主流電影的商業屬性。

當然,以上典型案例也充分證明,在「強類型」的視覺體驗和情節觀賞之外,打通觀眾的情感認同、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一樣重要。因此,主流電影不僅要做到「強類型」,還必須紮根本土,講述真正的中國故事。

「真正的本土化必須是從裡到外地『打』出來,擲地有聲地『打』題材出來,創作者必須實打實地給出本土的、民族的人物、價值和情感,這樣才能征服觀眾、感動觀眾。」著名編劇張冀分享了自己的創作觀點,「我們以前總是說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也許更實際的態度是面向世界,面向世界你不用走開,不用離開,腳還是踩在本土上,根是扎在中國的泥土裡,而姿態是面向世界、保持開放,這兩者同樣重要。」

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亞寧的發言讓人振奮:「作為全球第二票房市場,我們擁有讓世界同行艷羨的電影銀幕數量和觀眾體量,當走出疫情的陰影之後,我們堅信中國電影的基石依舊,中國電影市場新機遇與可能性等待著我們去創造。」

(本報記者 牛夢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