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縉雲丨衣服的前世今生

麗水抽屜 發佈 2020-09-04T22:35:41+00:00

現在有些功能似乎在慢慢地消失:有些人在不愁溫飽的年代裡,寧可凍得瑟瑟發抖,也不肯多穿衣服,那是為了求得他們所謂的美。


  衣服的基本功能是保暖、防暑、遮體和求美。現在有些功能似乎在慢慢地消失:有些人在不愁溫飽的年代裡,寧可凍得瑟瑟發抖,也不肯多穿衣服,那是為了求得他們所謂的美。這使我想起許多有關衣服的事兒來。

  小時候,我家人多,生活困難,衣衫單薄。每到冬天,我們總覺得冷。每當這時,母親就說:「你們還算好,我的大妗母,每年只有兩爿單衣過冬,還住在山裡,那真是冷。」每當我們嫌棄衣服太破爛或不喜歡穿姐姐們穿過的衣服時,母親總是說:「飢不擇食,寒不擇衣。」並常常以縉雲俗語鼓勵我們:「一層苧布隔層風,三層苧布好過冬」。

  那時候,衣服就像接力棒,兄弟姐妹從大到小不斷地依次向後傳遞: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接著穿,直到衣服破爛得不能再穿或沒有下一個為止。那些「下崗」的破衣爛衫,也捨不得丟棄,把它撕成布條,成為做草鞋的上好原料。一件好一點的衣服,平時或在勞動的時候捨不得穿,只有在過年或者是做客的時候才能穿,也有幾個人合穿一件好的,如誰出門,就誰穿。甚至有人出門做客,特別是去相親的時候,向人家借衣服。我初中高中和師範畢業證書上的照片,都是借人家的衣服照的。還有更「出格」的,丈夫穿了妻子的衣服或妻子穿了丈夫的褲子,鬧出了許多笑話。

  那時候,誰穿了新衣服,會吸引很多人圍觀,並引發許多的議論。衣服的主人也特別引以為自豪,往往藉此炫耀一番。我讀高中的時候,有一件制服,那是我家最高檔次的衣服了。我每周六回家,母親就給我洗乾淨,周日下午讓我穿著回學校,如遇雨天,只能是烘乾了。我在遂昌讀師範時,賣了菜票才做了幾件衣服,這是以吃一段很長時間的霉乾菜作為代價。

  那時候,母親在過年前就要籌劃好全家人的衣服:哪個要添置一件上衣,哪個要做一件褲子,哪個縫縫補補湊合著再穿一年。我們的有些衣服都是母親自己改制:把一些太小或太短的衣服加長加寬,冬天夾在裡面穿,繼續發揮著它們的「餘熱」。

  那時候,父親在有限的自留地里種點棉花,加上很有限的棉花,母親自己紡紗,經過幾年的積累,可以織成一機土布,可以添置一些暖和舒適的衣服和棉被。

  那時候,姑娘們向男方索取的聘禮,主要是衣服。最少的五六套,最多的十二套。誰家姑娘索取的衣服最多,就最風光體面。

  那時候,買布要布票,如果全家都是大人,並且每年都要添置的話,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孩子多就有剩餘,這可以偷偷地出賣或送人。全國的狀況幾乎都是一樣的,大家都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

  現在我們生活好了,但不應該忘記過去,更不能浪費!「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我們提倡節儉,是一種精神,一種風範,一種追求!它往往關乎到一個人的沉浮,一個民族的盛衰,一個國家的興亡!

來源:縉雲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