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丟了一頭豬,就敲登聞鼓告御狀,趙光義是如何處理的

筆寫趣史 發佈 2020-09-04T22:46:13+00:00

在說故事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叫「登聞鼓」的東西。什麼是「登聞鼓」呢?在中國封建時代,為了使有冤屈或有急案的人擊鼓上聞,成立訴訟,就會在朝堂外懸鼓,稱之為「登聞鼓」。登聞鼓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書·武帝紀》中就有「伐登聞鼓」的記載。

很多人對宋太宗趙光義的評價都不好,認為他弒兄篡位,又迫害侄兒。但是作為皇帝,趙光義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發生在趙光義和百姓之間的故事。

在說故事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叫「登聞鼓」的東西。什麼是「登聞鼓」呢?在中國封建時代,為了使有冤屈或有急案的人擊鼓上聞,成立訴訟,就會在朝堂外懸鼓,稱之為「登聞鼓」。

登聞鼓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書·武帝紀》中就有「伐登聞鼓」的記載。歷代對於登聞鼓的規定也有差別,就比如在宋朝的時候,敵兵來圍城,或是太子去世等這種大事,就必須擊響登聞鼓。而一旦登聞鼓響,皇帝不管在做什麼,都必須上朝。

除此之外,在宋朝及之前,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擊響登聞鼓,來向朝廷伸冤或提建議。宋朝就專門設有「登聞鼓院」和「登聞鼓檢院」,兩院均受理吏民申訴之狀。登聞鼓有專門的官吏看守,遇到有擊鼓者就要立即上報受理。

北宋的登聞鼓設立於宣德門外,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曾有人敲登聞鼓鳴冤。比如考生徐士廉因主考官不公而落榜,他就擊登聞鼓舉報主考官,宋太祖立即受理,這次事件甚至影響到後來的科舉制度。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也不時會有人擊響登聞鼓,或是伸冤,或是提建議。淳化四年,京城有一百姓敲響登聞鼓,史料記載:

「京民牟暉擊登聞鼓,訴家奴失母豚一,詔令賜千錢償其值。」

就是說一個叫牟暉的百姓擊登聞鼓,說家奴弄丟一頭母豬。在場的人都十分驚訝,畢竟像丟豬這樣的小事,怎麼也敢鬧到皇帝面前。皇帝日理萬機,哪來閒工夫幫你處理丟豬事件。那麼趙光義是如何處理的?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趙光義一定會非常生氣,然後命人將牟暉趕出去。誰知趙光義非但沒有怪罪牟暉,還賞賜了錢財,作為補償他丟失母豬的損失。牟暉拿著錢,興高采烈就回去了。

事後,很多官員都十分不解,趙光義見狀,便向他們解釋道:

「似此細事悉訴於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矣。」

他的意思是,像這種小事也敲登聞鼓告御狀,的確十分可笑。但既然要治理天下,又設立了登聞鼓這樣的制度,就一定要多聽百姓之言。就比如這件小事,他要是也能替百姓處理好,那麼天下就沒有冤屈了,百姓也會更加信服皇帝。

其實像百姓丟豬這些小事,皇帝完全可以不管,但趙光義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登聞鼓是皇帝與百姓溝通的一個渠道,他可以通過這條渠道,了解到百姓的疾苦。他之所以會受理,一方面是多為百姓做些事,另一方面是加強登聞鼓的作用。這樣一來,凡是有冤屈的百姓,就都能勇於說出來了。

所以說,趙光義雖然在走上皇位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害死了不少人,但作為一個皇帝,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不過像丟豬這種小事,皇帝的確沒多少精力一個個處理,因此宋朝以後,對擊登聞鼓又有了新規定。

那就是凡擊響登聞鼓的人,必須先受廷杖三十。如此一來,就可以防止某些人惡意擊鼓,也可以避免部分百姓,因為一點點小事就來擊鼓。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律法日益完備,所以登聞鼓已逐漸形同虛設,僅僅只是一種象徵了。

(參考文獻《晉書》《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關鍵字: